央视春晚如何再度辉煌

时间:2022-08-04 05:19:01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万众瞩目的央视春节晚会即将亮相,从1983春节晚会横空出世以来,至今已举办了25届。春节晚会以它的特殊性成为影响力极其巨大的文艺样式,成为全民除夕夜的“大餐”,但与上世纪80年代春晚的轰动效应相比,如今春晚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我们应该如何以历史的眼光给予评价,今后我们还要不要举办春晚、观看春晚,这些都成为大众关心的热点。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万众瞩目的央视春节晚会即将亮相,从1983春节晚会横空出世以来,至今已举办了25届。春节晚会以它的特殊性成为影响力极其巨大的文艺样式,它既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回顾,又寄托了对新的一年美好憧憬。与上世纪80年代春晚的轰动效应相比,如今春晚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人们对它不只是一味的赞扬,更多的是有了质疑:冷淡和无奈。面对即将登场的春晚,我们应该如何以历史的眼光给予评价,今后我们还要不要举办春晚、观看春晚,这些都成为大众关心的热点。

一、央视春晚走过的历史轨迹

作为中国媒体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创办,无疑给刚刚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一种过春节的全新方式。这对1983年改革开放的振奋态势、文化艺术的活跃氛围以及思想解放的国人心理凝聚,春节联欢晚会得以应运诞生,并产生了巨大的涟漪效应,催生了中国的媒介新闻、电视剧与娱乐节目这三大节目资源中娱乐节目的历史性革命,并且因此导致了综艺晚会节目形态的诞生,导致了《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目综艺晚会的诞生,具有开历史先河的意义,功不可没。

在过去的25届春晚中,谁最牛?前些年,央视国际网站与某门户网站推出了名为“流金岁月温馨回忆”的“历届春晚节目明星墙”活动,由网友“票选出您最喜欢的历届春晚节目”。海选10天,结果1983年举办的首届春晚以及当年演唱了7首歌的李谷一以40万高票雄居榜首。

那一年的春晚确是有无法抗拒的魅力。1983年春晚的铺排可能还比不上今天一个市级晚会的规格,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他们在当年绝对是中国演艺圈的大牌;没有豪华的灯光、布景,观众区也是现搭的,小圆桌、钢管椅,演员、主持人动不动就走下台和观众打成一片;当年的节目甚至没有完整地彩排过,许多节目都是观众通过现场设立的热线电话点唱的,所以李谷一唱了7首歌,包括在当时被划为“禁歌”的《乡恋》。那时,央视只为春晚配了4部电话,这4部电话的铃声此起彼伏,大家不仅担心电话线路不够用,更是担心电话线路会不会因为过热而引发火灾,因此当观众们迫不及待地打进电话的时候,工作人员却准备了灭火器,在电话旁边严阵以待。再想象一下电话那边的情景吧,20多年前,大多数人家没有私人电话,人们在公用电话前排队给央视春晚打电话,那是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次互动联欢。

1983年以来央视春晚相继推出了许多精彩节目并形成经典,也培养了一批艺界新人,成为如今活跃在舞台上耀眼的明星――

1984年:“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马季的单口相声讽刺的是虚假广告,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兴趣。

1986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蒋大为演唱的名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经春晚的传播,在全国传唱一时。

1988年:“领导,冒号。”相声《巧立名目》这一句台词逗坏了观众,在春晚后成为了人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1989年:“司马缸砸光。”唱了一辈子评剧、演了一辈子配角的赵丽蓉,从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中成功转型,此后成为小品当红明星。

1990年:“傻样儿!”小品《相亲》奠定了赵本山中国第一笑星的地位,至今无人超越。

1991年:“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潘美辰一首旋律流畅、悲凄却蕴含豪情的歌曲,鼓舞人们勇敢地去面对生活,搏击人生。

1999年:陈红的一曲《常回家看看》洋溢着两代人的亲情,不仅唱红了大江南北,也感染了千万家庭。

2000年:“小样儿,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这个本来湮没在笑话堆里的平平之作,在《钟点工》小品中,有了舞台上赵本山和宋丹丹的身体力行,一下子成了很多人的时尚口头语。

2005年:“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邰丽华和她的20位聋哑姐妹在4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舞出了完美结合和谐之美与人性之美的《千手观音》,时长6分钟的舞蹈,掌声达到10次。这是历届春晚观众最一致的自发行动场面,成为21世纪以来春节晚会最受欢迎的节目。

2006年:“阿瓦(哎),那撒日阿登咕噜有喂(噢趁类里古)……”这是蒙古语,翻译成汉语是“爸爸(哎)!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对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布仁巴雅尔创作,并由他和妻子乌日娜以及7岁的小侄女英格玛上台演唱的《吉祥三宝》,清新自然,颇受欢迎。

这就是央视春晚25年来走过的轨迹。25年岁月,对于一个人来讲并不算长,但对于一台节目来说,那已是“老寿星”了。25年来,春晚有过它的成功与辉煌,给亿万观众带来无限的笑声,欢乐愉悦,成为央视的一大品牌和普通百姓除夕的“年夜饭”。

二、央视春晚影响力为何在下降?

在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上有着明显的差距

记得在前几年央视的一次研讨会上,曾从1983年第一届起连续执导过五届春晚的导演黄一鹤说,春节晚会除夕夜是亲情、乡情、民族情的集中凝练,中国老百姓对春节晚会寄托着某种精神归宿,希望春晚能把他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如果春晚不能贴近百姓,那肯定不会成功。研究春晚的著名学者黄凤铸教授也说,春节晚会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从中获取某种需求的“对象物”,春节晚会的节目一定要贴近老百姓,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喝彩。

这两位资深的专家,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专注研究都给予告诫:春节晚会一定要贴近老百姓,反映他们的真实情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春晚在当时之所以那么叫座的轰动,一些节目积淀为经典,直至今日仍难以忘怀,其原因就在于此。以1999年《常回家看看》那首歌为例,这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演唱者陈红当时还不太知名。但谁也没有想到,这首歌一唱之下红遍大江南北。据业内人士说,就在晚会进行时,有不少家庭的几代人似乎受到某种触动而流下热泪,有些身在异乡的游子更是在感动之余,旋即拨通电话,问候自己的父母。本来,由于种种原因,亲情在有一段时间来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但这首歌似是一股旋风,再次呼唤亲情,引起普通百姓的心灵共鸣。

再说关于农民工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日益活跃在城市的各条战线,他们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农民工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属一直渴望将自己的情感融进春晚,但始终未能如愿。在春晚的舞台上,虽然有些节目也涉及到农民工,但多是陪衬或是被嘲笑的对象。2006年末,湖南浏阳有6位农民工徒步2000公里进京,把自创的节目推荐给春晚,但未能选中,留下了遗憾。这个情况,直到今年才有了突破。

据媒体报道,由广厦重庆一建公司农民工作词作曲的《农民工之歌》得到总理的关怀,已被中央电视台引入2008春晚的节目单。看来到时我们一定会听到:“身上沾泥花,脸上挂汗水,为了一个梦,进城闯天下,昨天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啦,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这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旋律。但愿这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在贴近百姓,贴近现实方面登上一个新的起点。

只有“明星大腕”支撑,难以求新求变

“为什么春晚一年不如一年。”这是近些年来,人们热议的话题。虽然这其中有尖锐的非议,但也不乏许多建设性的思路和具体意见,如果把这些热议归结到一点,即希望改变一下沿袭多年的“四老”旧貌,推陈出新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变革。

“四老”即老班子、老路子、老面孔、老调子:执导春晚的导演都是央视小圈子里的成员;年年小品、相声、歌舞三大块再加点戏剧、杂技;登场亮相的演员几乎是一些熟悉的“老脸”;即使有些小改小革,但基调已形成固定的程式。

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没有好的作品,求新求变就成了一句空话。这里以央视春晚的品牌人物赵本山为例。本山以《相亲》一举成名,嗣后贡献了不少质量上乘的节目,成为“除夕盛宴”的一道品牌菜。虽然他如今仍是春晚压轴的台柱子,但已风光大减,节目质量不断滑坡。他的系列小品《卖拐》,起始把奸商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但到了其二则已无新意,只是继续“忽悠”,而到了其三则纯是狗尾续貂。题材雷同,形式单调。虽然每次观众评选,他的节目都获得语言类榜首,但这并非作品高超,完全靠的是人气。

赵本山只是一个代表,其他参加春晚的“常委”们虽每年不乏有些出彩的节目,但总体上说是一年不如一年。对于这一态势,有人士认为,应从大环境角度去寻找答案。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大潮的推进,演艺圈的商业化氛围日益浓烈。曾靠春晚一举成名的“腕儿”们经多年的打拼,不愁挣大钱的发展空间,主业已经多元化。参加春晚对他们的诱惑力日渐减弱。但央视春晚需要他们来支撑,他们也想在央视春晚的大舞台上露脸聚集人气。虽然历年都来参加,但不可能尽心尽力,出手作品也大多是敷衍凑合之作,不少明星的作品到了四审、五审还难过关就是最好的说明。难怪连某些导演都同样无奈地说:“春晚不缺少明星大腕儿,缺少的是作品。”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如果依旧坚持僵化的思路,只靠那一帮“老面孔”去支撑,是不会有大的起色的。

重形式,轻内容,有点本末倒置

如果你认真观看近几年的央视春晚,你一定会发现,如今的舞台一年比一年豪华,灯光一年比一年耀眼;服饰一年比一年精致美艳,由于有先进的科技手段,声光电使舞台调动更得心应手。追求奢华和排场已越来越成为春晚的一种时尚,在注重形式上发挥到了极致。

追求排场还表现在伴舞上。歌舞是春晚必不可少的重点项目,但不知从何时起盛行了伴舞。如果为了突出国家的盛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营造红火、热闹、喜庆、团结的气氛,在开场和结尾来点群舞的大场面,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台上边歌边舞也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但如果形成定式:逢歌必舞,那就喧宾夺主了。不论是独唱还是合唱,身边总有一大群花枝招展的美女,在演员前后左右翩翩起舞,观众是在听歌还是看舞?有一年春晚,几位好事的观众边看节目边进行统计,发现每首歌伴舞的人数平均15人。

盲目的追求特技舞美,导演把精力放到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上,使他们看得目不暇接,这一初衷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忽视了节目的内容,引不起观众的在思想上的共鸣,使台上台下在情感上互动交流,那就走偏了,毕竟闪耀的灯光、缤纷的服饰只能使观众得到瞬间眼花缭乱的感觉,谁也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为与厚重的内容相比,表面形式的创新要容易得多,但我们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只在形式上下工夫那就本末倒置了!据说今年央视春晚的作品力争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所有的小品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是否真是如此,那观众将拭目以待。

三、央视春晚该如何走出困境

要从“收视率居高不下”的陶醉中走出来

从21世纪开始,从西方引进的电影收视率大行其道,并左右着电视台。央视当然也不例外。每年春晚刚落下帷幕,都及时地公布收视率、满意率,央视《电视报》每次都刊登两个版面篇幅刊登好评如潮的来信。据央视自己调查的数据,春晚收视率均在90%以上,有一年更高达97%;满意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可以说,如此的高收视率,不仅是在国内,就是在国外也是绝无仅有的。

本来,收视率的数据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调查的样本并不规范。就说观看春晚节目,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予以选择,拿起遥控器转换频道。一台春节晚会长过四个半小时,从开始看到结束的观众肯定有,绝对数字还不小。但就相当多的观众来说往往是片断的、间隔地各取所需,有的或看某一个小品,有的则听某歌星唱的歌曲,有的甚至只瞅几眼歌舞的场面。这些观众似乎都在看春晚,但如果把他们都算在收视率中,这准确吗?

再者,就在央视调查公布收视率、满意率的同时,一些民间组织,还有一些网站也在调查,但其结果与央视相差甚远。以2007年春晚为例,央视调查的总收视率为93.6%,满意率为83.6%。而根据新浪网的调查,有32.83%认为一般,有54.61%的网友认为不好,结果是天壤之别。谁最权威,谁最接近民意,只有留给观众自己去判断了。

民意调查的本意是了解民众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为了全面了解群众意见,以避免决策失误,少走弯路。但如果数据不准确甚至掺杂不实的虚假,那这一功能也就失去意义了。如果央视为这年年都80%以上的满意率陶醉而沾沾自喜,那就会产生错觉,认为春晚总体是不错的,把它作为挡箭牌,对来自各方的批评不予重视,那春晚只会越办越糟,而难以革新。

要从“取悦每一个人”的误区中走出来

春晚是央视一年节目中的重中之重,几乎从上到下总动员,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忙上大半年,以期望收到最大的满意度。但遗憾的是晚会后却还有那么多人不领情、不给面子,甚至说了许多难听的评价:什么“这是鸡肋”啊,什么“这是大杂烩”啊,更有甚者建议停办,让地方台轮流坐庄……听到这些刺耳的七嘴八舌,举办者当然心理是不平衡的,于是他们一直在感叹:“众口难调,观众越来越难伺候了。”

“众口难调”,虽然这只是一句抱怨,但却真正地说到点子上。如果说,我们数落一下央视春晚有什么不足,那这就是其中之一。记得比利・凯思贝说过一句名言,“我不知道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但我知道失败的关键是什么,那就是你试图取悦每一个人。”如果我们把它借用过来评价一下央视春晚,那可是十分确当的了。

中国有句俗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正如人的胃口是千差万别的,在欣赏习惯上也不尽相同。但央视春晚却试图让所有的观众都满意,你可以从每年春晚节目单上看到端倪。我国有56个民族,为了体现民族大团结,反映少数民族的节目不能少;为了让大家开开心心笑笑乐乐,小品相声那得排上;年纪大一些的人对戏曲国粹情有独钟,戏曲节目得有一席之地;每年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大事,那可不能漏掉,肯定要安排,甚至对学龄前儿童的“下一代”也不能怠慢,也得来一个节目……你看这台节目要包容那么多的内容,承载的负荷是不是太重了?

面面俱到的一大弊端就是大大增加了导演策划的压力。中国地域差别那么大,地方语言品种又不一,为了平衡,导演真是绞尽了脑汁。从表面上看,面面俱到照顾到所有观众的审美要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个人都必须作出让步和牺牲,结果谁都看了,谁都看不好。再以去年的春节晚会为例,北方人感受不到四川小品的幽默风趣;而南方人对东北二人转也欣赏不了。

如今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欣赏习惯是千差万别的,应遵循宜分则分,宜统则统,如果不改变“取悦所有观众”的观点,那春晚始终会是一个没有特色的“大拼盘”,一点特色也没有!

要从“一家独占,一家独办”的模式中走出来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处处都在讲走市场,这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如果没有竞争倒是不正常了。道理不言自明,有竞争才能出人才,有竞争才能出精品,这已百试而不爽。作为每年仅此一次的大型综合文艺晚会,春节晚会却是25年一惯制,从1983年至今始终由央视独家经营,大权从未旁落。春晚成了央视的“自留地”,决不会给外人提供平台,即使“有心人”想一展身手也只能空叹息。

近年来,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春晚也引入了竞争机制,春晚的总导演实施竞争上岗。据央视报道,从一年的七八月开始招标,先是自愿报名,接着各自陈述策划思路,最后经审查认定。在形式上说得上认认真真,轰轰烈烈。但最大的不足是,参加竞争的人全都是央视自己内部的人员,而参与竞争的基数也少得可怜。因此竞来争去最终“上岗的”也就是那几位熟面孔,有的甚至主持了五届、六届,成了名副其实的“专业户”。如果说这种竞争上岗纯粹是“窝里斗”也不为过吧!

我们承认,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不只是经济实力雄厚,且人才济济,高手云集,占尽了优势,这是地方电视台难以匹敌的。但不要忘记,央视的人才相当多的是从地方台“拔”来的,即使在现在,地方台也并非没有“藏龙”和“卧虎”。

随着传播方式和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这些年,人们注意到许多地方电视台已经开始在与央视争着做“年夜饭”了。湖南电视台就是一个“领头羊”。虽然他们没有央视云集明星大腕儿的阵容,气势也比不上央视那么宏大,在豪华排场上更逊一筹,但这两年的春节晚会却聚集了人气,受到广泛的好评。

有鉴于此,有必要给央视提个醒,如果固步自封,继续关门造车,始终抱着神圣的领地不放,沿袭一家独占、一家独办的垄断模式,那只能是原地打转而没有出路的。

上一篇:俄罗斯幽默二则 下一篇:一个拼车族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