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8-04 01:55:47

《三字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三字经》的主要内容

《三字经》自问世七百余年来一直是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书,其编写甚为精彩,内容引经据典,涵盖了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等。书中备述做人之道、为学次第,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依据文意可以将全书分为六大部分。一,人性教育篇,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二,伦理道德篇,从“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弟,次见闻”;三,名物常识篇,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不同”;四,习学次第篇,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五,历史更迭篇,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六,劝学篇,从“口而诵”到文尾“戒指哉,易勉力”。这六部分中心思想虽不同,但却贯穿着“教之道,贵以专”这条主线,突出教育儿童求学、立志,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人生义旨。除了作为集中的儿童识字课本外,《三字经》又担负起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其中名物常识篇、习学次第篇和历史更迭篇都是属于知识教育的范畴,所占比重比较大。思想教育除三纲五常外,更多的是在进行勉励读书、为人处事的教育。识字、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丰富的内容、不朽的精神流传至今,可以说是一部“千古奇书”。

2《三字经》的特色

《三字经》诞世以来历代学者对其修订推广,不仅在汉族广为学习,还被翻译为满文、藏文、蒙古语等多种版本,并先后传入日本、欧洲,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由此可见,该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与其特色密不可分。

2.1从教育目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养正,培养正气。蒙以养正,指对儿童的培养应端正其思想品德,这表明了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儿童时期起,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得到良好的陶冶,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品德。古代给予童蒙教育以极大关注,许多大家都认识到儿童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如南北朝的颜之推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南宋朱熹认为小学阶段(8~15岁)的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将之比喻为“打坯模”阶段,打好圣贤坯墣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才可以在次阶段上加工打磨,便可以成为圣贤之上。无论如何重视幼童阶段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良好品德的形成,即“养正”。北宋张载提出了明确的“蒙以养正”的德育思想。“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懂事的孩子,二是指事情的未发状态,即儿童在尚不懂事之前或错误价值观念未萌发之时,对其进行恰当教育,培养优良品格。成书于理学盛行的背景下的《三字经》,儒家气息浓重,“善”、“孝”、“礼”、“仁”、“勤”等思想在书中尽显,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事实证明而儒家两千年的道德教育是很成功的,这些思想都深植人心。《三字经》在进行识字和文化教育的时候,始终伴随着道德教育,这是其灵魂所在。教会儿童做人处事,勤奋刻苦,其目的定位是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例如在书中的第四部分关于学习内容,提及的经籍蕴含的德育思想都是为它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在第一和第六部分更是通过例子来凸显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更多地将《三字经》道德类读本,在德育的统帅下,辅之以智育和美育,把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善”突显出来,意在作为人们道德规范的第一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极有价值。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再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水到渠成。

2.2从语言特色角度进行评析

周谷城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方面,采用易于上口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仅仅在这一点上,既有其文化价值又有教育是价值。”《三字经》在语言方面的特点也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宝。

2.2.1文字浅显易懂,语言精练

书中所选文字在当时都是一些很常见的字词,放在今天的阅读教材中大部分也是常用字,而且语句简洁明了,有些近乎口语。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浅显的文字使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各个层级的人们使用。此外《三字经》语言精练,不管哪个版本的差别并不大,全书1200多字就涵盖了六个方面,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其中第四部分200余字就把四书的作者、内容,六经的传注以及有代表性的国学典籍讲清楚了。第五部分用400余字讲述了古代朝代更替、帝王兴衰、历史巨变,几千年的历史做了准确概括,这种口诀式的启蒙方式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具有良好的效果。

2.2.2句式整齐,便于诵读

《三字经》因三字一句而得名,这种三言得结构形式短小活泼,易于朗读,且隔句押韵,非常带有节奏感,声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孩子们自然是喜闻乐见,非常利于在民间口耳相传,具有语言上的美感。所以即便在蒙学式微的背景下,《三字经》却依然能够传承至今。

2.3从学习方法角度进行分析

2.3.1读书、识字

宋代蒙学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严格的知识训练,强调基础对儿童今后发展的重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儿童在“读”字上下狠功夫。据记载读一本《三字经》约半年时间,除了熟读成诵之外,还要求对基本字词的掌握,即识字在先,然后在进行读写最后是作文。区区一千余字的小册子需要半年时间,可见要求严格。当然在读法上也有要求,程端礼在《程氏家塾都市分年日程》中明确指出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主张,在读书的时候必须高声诵读,字字响亮,对所读内容“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直到熟读成诵。这种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遵循了儿童智力的发展特点,即多记性少悟性,符合儿童语文学习规律。显然是合理的。此外宋代蒙学还严格要求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读书时书桌整洁、爱护书本、身体端正,这些都为后代所继承。

2.3.2重视教育规律,激发求知欲

《三字经》对读书的顺序做了清晰的梳理“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孝经通,读诸史”,古人遵循这条读书顺序,一本书一本书按次序踏踏实实啃下来,背下来,再经过塾师的“开讲”、自我的领悟,日积月累而逐渐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些书目的安排是按程度深浅排列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扎扎实实地学习后再循序渐进地前进,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三字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内容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切于实用,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来进行。内容趣味性和强,其中不乏忠孝勤奋的故事,让学习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既通俗又有趣。在谈及大自然时列举的水陆草木、飞禽走兽、六谷六畜均能贴近生活,是孩子们看的见摸的着的,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要求。在谈到算数、学会认字时,写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将数字顺序的推进和识字由少到多的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对《三字经》上述三方面的研析,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地方,对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有所启示。在今天的“读经教育”的争议中,有学者力证这些蒙学读本不能“蒙以养正”,甚至毒害匪浅。笔者在这里所讲的启示不是意在把《三字经》还原到今天的课堂内外或教材编写,这是不现实的。所意在于抽象到教育目的,具体到学习内容,细化到学习方法等层面。

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语文是一门课程,更是贯穿于生活、学习各阶段的一种应用手段。“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就构成了语文最基本的要素,能力、感情和方法等都建立在这两个因素之上。

3.1语文教学的基础——识字教育

古人把识字作为开端,识字量定为二千左右,这是长期教学实践得出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读书写字,并同时扩大识字量。读完《三字经》显然不够量,仍要读《百家姓》和《千字文》,三本书一年多读完识字量就可以达到2000,效率极高。新课标规定小学三、四年级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却用时四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效率上都较低。今天的小学生虽然有很多校内外的知识和技能要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有很大提升,识字是进行学科学习的基础,我们应该提高小学识字率。今天有一系列的提高识字率的教学实验,能较好的实现高效快速识字教学的目标,为阅读打下基础。小学语文学习中拼音学习在低年级很重要,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既无形象可言,也无兴趣,在短暂的新鲜感之后可能是对拼音的厌恶。识字的方法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对古代韵语形式进行了借鉴,效果正在被验证中。小学识字量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小学低年级主导学习任务之一就是识字,识字的效率应提高,一线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识字教学,扎实打好基本功,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3.2小学语文学习方法——读、写结合

蒙学强调读诵,《三字经》亦符合这一要求。儿童的理解力低,大多靠一遍一遍的复述、朗读来记忆,这个时期儿童的记忆力是极好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记忆力是从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有显著发展,三岁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岁至十三岁,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十三岁为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制高点,二十岁以后,心境稍微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小学阶段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若错过这一时期,效果很难如人意,进行补偿也会付出更大代价。今天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例如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教学等,课堂气氛是轻松了很多,但是孩子们究竟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基础教育的“基础”打的有多牢固,不可知否。在陶冶心灵,交流感情的同时,口语、发音、识字、记忆等这些基本技能决不能忽略。现在儿童随大流发音,发音不标准,阅读能力差,小学过后很多内容早就忘记了,成人更是有类似的情况。读不仅可以加强记忆,培养语感,更能引导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熟读成诵并不是一种负担或强求,这个时就要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记住了以后长大了也会有印象,甚至可以脱口而出。此外,写字也很重要,从基本笔画、基本字形和基本结构练起,为书面语的应用打好基础。读和写结合,不仅可以加快认字,更是对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

3.3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

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值与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又有阶段性目标。例如总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智慧,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等。阶段性目标在一、二年级主要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可以看出总目标强调的是情感与能力,阶段性目标突出了基本技能的学习。小学低年级重点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个人品德的初步引导。《三字经》的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是同步进行的,并与生活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相联系,展示了许多易读易记的韵语,教儿童背诵,铭记于心,按所学格言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三字经》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儿童从识字读书起始就置身于这种文化中,可以奠定学生的文化底色。《三字经》以儒家价值取向为准,有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符合社会及个人发展需求。而今天我们的课程目标很丰富,也很具科学性,但效果并不明显,除去外部因素,目标本身也值得探讨。如目标设定太多,结果哪个都不理想,目标中没有一条纯粹的主线。教师们也许可以借鉴《三字经》将目标突出纯粹一点,在低年级突出“善”,而不是苛求若干目标同步实现。《三字经》经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其对民族传统教育的尊重,对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我们应该珍惜这份财富,继续研究并运用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因素。

作者:曹美红 单位: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上一篇:高校规模发展中的财务风险研究 下一篇: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