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教育 第2期

时间:2022-08-04 12:46:16

信仰教育 第2期

信仰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人类对美好理想的持久信念,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本能追求。信仰有如照耀人生之路的明灯,有了这盏明灯你就不会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没有信仰就有如在黑暗中行走,时刻都有碰壁的危险。现在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在预设未来的时候,首先是想通过几年的奋斗赚钱买房买车,再过几年要争取到一定的社会地位或拿到更多的薪水。这无可厚非,但这些都是短暂的目标,不是信仰。可以说,当代青年学生的最大缺失不在其知识积累是否丰厚,不在其知识结构是否完整,而在于精神信仰的缺失。

一、教育过程中信仰教育的缺失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大多数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基本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育的目的,忽视对学生信仰道德的教育和评价。一些家庭更是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难以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主人,相反却很容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一切围绕分数转,一切围绕升学转。一旦进入高校,由于缺乏自我的内省意识和思想拷问,或沉迷于压力解脱后简单的感官快乐,毫无拘束的放任自己:或继续着中学时代的思维模式和精神状态,面对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分析,不会取舍,不敢探求,不敢创新。尽管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看到其弊端对个人和民族的长远影响,但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信仰道德教育的缺失使不良文化和思想乘虚而入,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万能”等不良观念对未成年人造成侵蚀,极大影响了他们心智的健康发展。

二、面对现状,教育应有的作为

青年学生在个人成长中的精神匮乏和信仰缺失的原因,就教育角度来讲过多的强调学生个体生存环境的发展,而对学生自身要素的发展和由此带来的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由此,我们应结合教育的自身规律,通过教育的细节养成和教育的环境熏陶,有针对性地培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信仰。

(一)、培养善良与爱心。

信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善良与爱心,这是人之根本。爱社会,爱自然,如此才有世界的美好,人类的福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良心与爱心的培养是不能够通过说教来实现,它不是干巴巴的训话,也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应是充满情感的身教示范。空洞或不当的教育会导致良心的泯灭,甚至人性的扭曲。这些年来,我们见证了许多的自私冷漠:对亲情的漠视,对友情的反目,对爱情的亵渎,对自然的肆意,对环境的践踏。善良与爱心教育的缺位所带来许多的苦痛酸楚,人们都有所耳闻目睹。这是因为我们丢掉了和谐的教育环境和充满善意的人文环境,缺少了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美好的道德熏陶。

对此,我们应该捕捉教育契机,整合教育资源,并结合教育工作者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人生理解,从教育者自身做起,为学生构造出一种充满人情的教育环境,滋润学生的心田,唤醒学生天赋的良心与爱心,关爱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长。让学生感受爱心,让学生认识爱心,激发学生的爱心,并懂得付出爱心。爱心是在被关爱中得到熏陶的,无需言语的生活本身和不着教育痕迹的实际体验,是育人的最好途径。

(二)、培养责任意识。

责任是人在世界面前证明自己存在、表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尊严的一种积极作为,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责任心不能强迫养成,而是一种自觉行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应该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应当转变教育方式,使责任感成为学生的品质需要和行为追求,成为学生生命尊严的一部分,使学生养成珍视自我、心怀他人的宽厚的人性品格。因此,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很有必要将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重、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学会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学会对集体负责,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学会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学会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有爱心讲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从而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志。并且通过多种形式体验责任意识,努力捕捉和创设教育体验的途径,引导学生铺垫人生的细节,在体验中培养责任意识。

(三)、培养公平与秩序意识。

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民众和谐共生的前提。就学生秩序意识的培养来说,除去层面上的不迟到、不早退以及穿戴得体等外在的规范以外,而应该立足于常规管理与培养,使学生养成一种秩序意识,一种规则意识。秩序和规则对任何人来讲都不是一种障碍,而是生存和发展于社会所必须敬畏的一种公共底线。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要有一种良好的秩序意识,面对自己所生活和学习的小社会,应该在相当的程度上悦纳来自环境的共性要求。如此社会才能和谐,也才有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自由度。

人生而平等,从社会伦理来讲,人的权利既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也是不能拔高而特殊化的。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公平和平等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从团结同学、与人共处等日常养成的方面,善待每个人的生命存在,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并进而推广到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自觉养成珍视自我、心怀他人的沉勇而宽厚的个性品格。让学生感觉到只有珍视自我、心怀他人,才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从而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上一篇:做好面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 下一篇:浅析戊戌维新教育思潮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