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的葡萄与葡萄文化

时间:2022-08-04 11:09:14

吐鲁番的葡萄与葡萄文化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姑娘一枝花。”传统的新疆民谣把吐鲁番的葡萄列在新疆瓜果与美女的前位。吐鲁番因葡萄而名闻遐迩,葡萄因产自吐鲁番而身价显赫。在历史的演绎中吐鲁番的葡萄产业与葡萄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熔炼,凝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吐鲁番亦称“火洲”,夏天室外地表温度经常在70℃以上。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夏季漫长。而气候干燥、无霜期长、日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恰恰是葡萄生长所渴求的自然环境,它为葡萄中糖分的积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葡萄的保鲜曾经是制约葡萄产业发展的难题,要么把它作为酿酒的原料迅速处理,否则保鲜与贮运都会大大增加葡萄的商业成本。而吐鲁番的农民正是利用了当地的干热气候把鲜葡萄晾制成葡萄干,不仅解决了葡萄的防腐与贮存问题,而且还扩大了葡萄的市场范围。

吐鲁番地区的先民,选择了种植葡萄,将不利的自然环境转化为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确立了世世代代赖以生息的产业,培育出了数百个优良的葡萄品种。如无核白葡萄、马、红葡萄、梭梭葡萄等品种。目前吐鲁番地区仅无核白葡萄就有20多个品种,其含糖量达20%~24%,用它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居世界葡萄之首,被誉为“葡萄中的绿珍珠”。

吐鲁番地区的葡萄种植至少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在吐鲁番的晋代墓葬中,就出土过随葬的葡萄,还有绘着葡萄园的壁画。魏文帝曹丕曾感言道:“当其末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饧,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乎?”这段话如译成白话,就是在今天,也是一段很精彩的广告词。

2005年,吐鲁番地区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89万公顷,其中90%是无核白葡萄,约占同年新疆无核白葡萄种植面积的70.6%。这一年吐鲁番地区鲜葡萄的产量达到57.32万吨,其中无核白葡萄占54.76万吨,分别是新疆当年葡萄及无核白葡萄总产量的44.5%及78.11%。吐鲁番地区一直是我国葡萄的主要生产基地,年产葡萄干七八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80%,产品远销全国和世界许多地方。

2 000多年来吐鲁番地区生活的民族几度变迁,但是作为当地主导产业的葡萄生产和加工却一直在延续和发展。当地农民在葡萄的种植、管理、加工、销售乃至食用中,不仅形成了区域性特定的人工生态环境和景观,同时在民间也造就了与之适应的人文习俗和生活方式。

首先,在吐鲁番地区不论是城市、村镇还是农村到处都是搭着葡萄架的葡萄田园,绿油油的葡萄枝叶,严严实实遮盖着炎夏干热的田地,这就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又形成了架下凉爽的宜人空间,整个葡萄田园的温度也随之下降。而当冬季来临,葡萄藤落架入沟掩埋,田野便又普照阳光并接受霜雪的涵养。葡萄架随着季节的起落,在地面上构筑了一层过渡的保护空间,这种由葡萄棚架构成的田野、村镇和宅院景观,便成为吐鲁番地区的主要景观特征。

为了晾制葡萄干,吐鲁番地区的果农们几乎每家都要用土块修建葡萄晾房,条件好的人家会选择附近的荒山坡地修筑规模较大的晾房,一般农户则在自家宅院内居屋的房顶上,修建规模较小的葡萄晾房。于是,一种宅院内普遍带有假性二层小楼的民居便成为吐鲁番地区突出的建筑风格。这种用土块垒砌、四壁都有整齐孔洞的晾房,空气可以自然对流,悬挂在其中的鲜葡萄,就是利用当地的干热气流阴干葡萄中的水分,将鲜葡萄晾制成绿色的葡萄干。

利用上层通风便捷的条件在房顶上建葡萄晾房,是吐鲁番地区农民的创造,这种特殊的生土建筑,将家庭的生活与生产两种功能,以最为集约的时空距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首先是节省了土地,同时也便于管理。更重要的是房顶上多了这么一层建筑,对于下面的居室,显然是多了一层夏天遮阴,冬天保温的屏障,于是,不论是节能还是生活居住环境都随之大为改善,在吐鲁番地区这是非常珍贵的。

吐鲁番地区的每一户农家,都是非常珍惜生态环境的“葡萄人家”,他们是当地农村社会的组织“细胞”,也是社区最基本的生态单元。每个“葡萄人家”的构成大体相同,院内除了有与晾房结合的居住建筑之外,宅院内最大的空间便是从檐口向外架出的葡萄架。葡萄架下通常放置一张可移动的大床,相当于炕床,除冬天外,全家人都在上面吃饭、招待宾客和歇息。“葡萄人家”的宅院一般毗邻而建,院前有巷道和水渠,后院直接葡萄园,为了浇灌院内的葡萄,需要用毛渠从前面的大渠里把水引进宅院。夏天,当清凉的渠水娓娓地流过宅院,如同在院内安装了空调,不仅降低了院子里的温度,而且空气也变得新鲜和湿润。 “葡萄人家”的生产与生活围绕着葡萄的生长、收获周而复始地循环。每年,果农把修剪下来的葡萄枝条,堆放到厨房的屋面上,作为全家生火做饭的柴草,也挑出一些枝条来编织一些篮、筐之类的生产或生活用具。葡萄采摘过后的葡萄叶,就成了喂羊的饲料,而柴灰和羊圈的圈肥则作为有机肥返还到葡萄田园。

在吐鲁番地区的农村中,葡萄除了直接食用、招待宾客、作为馈赠礼品外,农家还自酿葡萄酒,自制葡萄醋、葡萄果汁。在食用方法方面,有葡萄干抓饭、葡萄干泡茶以及葡萄干点心、麻糖等品类。现在吐鲁番市已是国家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近10年来, 葡萄类产品作为吐鲁番地区的旅游商品正在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系统地开发,如今,以鲜葡萄和葡萄干制成的葡萄系列产品已有240多种。其中无核白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就已被精制成绿、黄等多种葡萄干,还加工成巧克力葡萄干、酸奶葡萄干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此外,用吐鲁番葡萄酿制的葡萄酒产品也有了系列品牌,如“楼兰”牌干白、干红葡萄酒,“红柳”牌雪莲和三花葡萄酒,都曾获得过全国酒类评比的大奖,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还有葡萄汁饮料、葡萄罐头等系列产品也同样十分畅销。凡是来吐鲁番旅游的外地游客,几乎都有求购真正的吐鲁番葡萄干和葡萄产品的要求,当地农民也把自家晾制的珍品葡萄干出售给游客,于是,在吐鲁番街头或旅游点上经常可以看到特有的民间葡萄和葡萄干交易商摊。

吐鲁番农村由于世代种植葡萄,农民与葡萄为伴、以葡萄为生,对葡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喜爱用葡萄藤蔓缠枝花纹和葡萄作图案,彩绘自家院落的大门,并用作建筑、家具或编织物品的装饰图案。说到农民与葡萄的感情,最令人叹服的莫过于体现在有些人家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共同护佑、培育同一株葡萄。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调查资料证明,仅吐鲁番葡萄沟农村的村民宅院内,成活100~500年以上的葡萄植株还有20多株,这些老态龙钟的葡萄藤,其根部所挖的圆形土墁直径有些已超过10米,但是还在年年抽发新枝,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性的葡萄文化,由于载体不同,相适应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欧洲的葡萄文化体现了欧洲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特征,突出了葡萄酒的文化内涵。而吐鲁番的葡萄文化是吐鲁番人民在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和特定的历史文明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当地居民生产及生活乃至行为习俗休戚与共、密切关联、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传统特色文化。吐鲁番葡萄文化的本质是吐鲁番人尊重自然,自觉地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了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这种文化,已经从传统的产业文化演进为具有鲜明地域环境特征的生态文化和精神文明,所以,它是吐鲁番人民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吐鲁番的葡萄文化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挖掘与保护的基础上,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葡萄产业方面,更加注重科学、卫生与环保,注重人性化设计,更加尊重消费者的感情和权益;在产品的开发方面,引进了现代企业集团,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尤其是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在保持传统优秀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和推出更具时代文化特征的复合型新产品;在葡萄文化的外在表现方面,以往比较集中反映在农村,现在已经推进到了城镇,在城镇和城市里出现了高品位的葡萄街道和葡萄长廊,还有以葡萄文化为主题的城市绿地与广场,形成吐鲁番全城葡萄全城绿的“葡萄城”景观。更为突出的是将葡萄文化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结合,在更加开放的历史层面上把葡萄文化发扬光大。如今,每年6~8月,当葡萄成熟的时候,吐鲁番全城便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一年一度的“中国‘丝绸之路’ 吐鲁番葡萄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2006年6月28日,第三届“新疆国际旅游节”暨第十五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在吐鲁番市开幕的当天,吐鲁番市内有2万多人分8个场地跳起了维吾尔族传统的群众性舞蹈――麦西来甫,欢庆葡萄成熟,并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认证证书。

吐鲁番的葡萄文化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天下朋友和游客,正在走向世界为世人所赞赏,吐鲁番的葡萄文化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上一篇:大西北的土地 下一篇:踏访千年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