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当心“打摆子”

时间:2022-08-04 10:32:32

夏季当心“打摆子”

36岁的周先生因头昏眼花,浑身发冷欲作呕,讲不出话,神志模糊被紧急送医。医生向其家属了解病情后,做了相应检查,诊断为脑型恶性疟疾。原来,周先生在赤道几内亚援外务工,当地蚊虫较多。前段时间,周先生因四肢无力在当地就诊,限于当地就诊条件,一直被当作低血糖治疗,多日不见效果,病情越来越重,才不远万里回到国内就诊。

疟疾俗称“打摆子”“发寒热”,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在蚊虫较多的夏秋季发病率较高。疟疾在全球致死的寄生虫病中居第一位,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居住在疟疾流行区,每年新发的疟疾患者为3亿~5亿例,病死约300万例,其中约100万例为儿童,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在某些疟疾流行区中,死亡的儿童中约10%是死于疟疾。

“打摆子”有何特点

疟疾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间日疟,病原为间日疟原虫;三日疟,病原为三日疟原虫;卵形疟,病原为卵型疟原虫;恶性疟,病原为恶性疟原虫。

疟疾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使红细胞定时、成批地破裂而发病。恶性疟于红细胞内的发育周期为36~48小时,且发育先后不一,临床发作亦不规则,每发作一次,病情加重一次。疾病主要流行于热带(非洲撒哈拉以南各国为主),其病死率较高,达9%~31%,而且病后可出现多种后遗症,如偏瘫、失语、斜视、失明、小脑共济失调和精神异常等。恶性疟发病常较重,并可引起脑型疟疾等病的凶险发作。

脑型疟疾是恶性疟疾的严重临床类型,亦偶见于间日疟,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发热,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贫血、脾大,其发生除与受感染的红细胞堵塞微血管有关外,低血糖及细胞因子也可能起了一定作用。脑型恶性疟疾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于短期内发生大量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破坏,可诱发血红蛋白尿,导致肾损害,甚至引起急性肾衰竭。

祖国抗疟“利器”

抗疟疾治疗主要用青蒿素类药品,1977年为我国学者屠呦呦教授发现,其作用优于奎宁、氯喹等抗疟药。青蒿素类药品有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等,对重型恶性疟疾,尤其是儿童脑型恶性疟疾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病死率,具有高效、低毒、无耐药性与价格低廉等优点,现已成为治疗恶性疟疾的主要药物。

提高警惕,及早明确诊断

大多数临床上误诊的疟疾病例与医生对本病缺乏警惕、忽视其存在的可能性有关。恶性疟疾临床表现不典型,如再忽视流行病学资料,易致延误诊断。当发展为脑型疟疾时,应与乙型脑炎、中毒性菌痢、散发病毒性脑炎等相鉴别。只要警惕本病,及时做血液或骨髓涂片的疟原虫检查就可及早明确诊断,同时选用特效抗疟药物,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屠聿修教授每周二下午有会诊门诊)

上一篇:助听器,听力的“好帮手” 下一篇:孕妇能进行放射诊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