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过手术台的“小医生”

时间:2022-08-04 09:44:47

躺过手术台的“小医生”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幼儿园)

案例背景

(一)关键经验

关键经验最初来自于著名的认知发展课程――海伊斯科普课程。以皮亚杰的理论为基础形成的,它最初的含义就是指幼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验。而现在对关键经验的解释则是指一些对幼儿当前和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基本和必备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幼儿的经验系统或经验结构中起节点和支撑作用,有利于经验的建构、迁移以及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这些经验是连续的,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必须依靠幼儿主动操作物体,与他人交流以及经验的不断丰富来获得和发展。

(二)幼儿原有经验背景

关键人物:木木。性格特点:非常活泼开朗,思维活跃。家庭环境:开百货店。

木木家是_百货店的,他从小就生活在店里,所以他的生活经验比一般的幼儿更为丰富。因为爸爸妈妈时常只顾着看店,没有时间照顾木木,自己家经营的百货店,自然也就成为他玩耍的天下。于是,木木因为贪玩也使得自己受了不少伤,那么免不了会进医院了。而本案例中,就是因为他自己额头受过伤,躺过手术台而习得的经验。在木木的记忆中,是爸爸带着他来到医院,让医生就诊过,也在手术台上躺过,这些就成为他进行角色游戏的关键经验。

我们来玩医院的游戏。见图1,“安安你来当病人,丽丽你当护士吧。木木又跑到了贝贝的身边,对她说贝贝,你也来做护士吧!””木木说:“你们都不能做医生的,我才是医生,我会做手术的。成成,你也来当医生。”

案例描述

关键经验之“医院搭建”

“护士”和“病人”一起合作,把长方形木板依次进行平面摆放,建成了“病床”,而医生“木木、成成和另外几个小伙伴将几块长方形木板和几个长方体木块进行五层的垒高,搭成了“手术柜”,又将所有的圆柱体碳木按“三角形”进行垒高,搭成了“药品柜”。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医院”就“诞生”了!如图2

关键经验之“设备介绍”

“这是病人看病的地方,看病的时候要躺在这里的。”“还要有手术台,我就是在手术台上动过手术的。”像台阶一样的东西是放手术的东西。“这个是用来开刀的,就是治病的地方!”木木兴奋地说,“这个是用来给病人看病的地方。”木木又跑到另一处像床一样的地方说。(见图3)

关键经验之“细菌解除”

安安生病了,旁边两名“护士”小姐赶紧帮助安安躺好,这时候“医生”木木过来,嘴里喊着“做手术了,做手术了”。于是,“护士”听了就赶紧给病人安安挂盐水,并且让病人脸朝上,保持呼吸通畅。与此同时,“医生”正准备着东西打算给病人做手术。期间,有其他幼儿进行干扰,“医生”去了另一边游戏。而“护士”一直在旁边对病人进行安抚,也想对病人采取措施,但因为听从“医生”的话而不敢有所行动,一直就这样等着给病人做手术。这时,教师介入,用眼神示意“医生”回到游戏中,“医生”回来后,拿出准备好的药,为病人打针,进行手术。嘴里说着:“她感染了,我来帮她解除细菌!”然后打针、洒水、挂点滴,都是“医生”完成,而“护士”守在病人旁边观看。(见图4)

关键经验之“病人回归”

“哎,大牛,我在这里做手术耶!”说着,阳阳把躺在手术台的 “病人”叫了起来,自己则躺了下来。木木最后又躺到了手术台上,想要来当病人,却因为手术器材的倒塌而没有继续,并开始兴奋地大声喊叫。(见图5)

案例分析

幼儿的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且具有主动性。而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生活经验的表现,是幼儿感知生活最为直接的体现。所以,幼儿当时进入医院动过手术这一关键经验是这次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的直接来源。在此案例中,我把木木去过医院动过手术的这一经验作为整个游戏的支撑点,记录了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在整个游戏中,他从一开始搭建的小床,到后面萌生“当医生”的意愿,到给“病人”看病做手术,分配成员角色,直到最后与小伙伴进行角色扮演,成功地给幼儿完成手术。反映出他的关键经验对整个游戏的重要性,对游戏的情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关键经验引发主题的呈现

幼儿去过医院,动过手术,在幼儿的脑海中,他对医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遇到自主游戏时,就会碰撞出角色游戏的主题,案例中的幼儿把日常生活中关键经验构想在了游戏之中,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游戏的主题“医院”,并引起了其他幼儿游戏的兴趣,从而开展角色扮演游戏。

2.关键经验促使角色的产生

在医院进行“包扎”“缝合”等一系列的操作,使得幼儿记忆中对“医生”“护士”这些角色的任务更为清楚,所以在游戏开展中,这一经验促使了幼儿假想游戏中的角色分配,女孩子是应该当护士的,男孩子应该当医生的等等,使之角色清楚明了。

3.关键经验推动情节的发展

医院中有了设备,也有了“医生”和“病人”,那么最重要的就是给病人看病了。“怎么看病?”进过医院的人一点也不担心,即使“病人”已被感染,案例中的木木“医生”手法娴熟地给“病人”治疗直至解除细菌。一系列的活动,在关键经验的推动下,游戏情节层次分明,按部就班地完成了。

介入指导

(一)游戏前的介入:谈话活动――关键经验的梳理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源泉,对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幼儿对医院的认识害怕多于兴趣。而在木木告诉小朋友自己去医院缝针的事情中,木木与幼儿的谈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决定帮助他梳理关键经验,以便于他来确定游戏主题。我与木木进行了谈话,与他的对话中,我知道了他知道手术台,知道病床,但是表达得不是非常清楚。于是,帮助他梳理经验,提炼关键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教师介入使得游戏主题明确。有了前期关键经验的整理,木木更加清楚了医院里面的角色,渐渐地打开了角色游戏的视野,让角色游戏回归生活,还给幼儿自由的空间,积极投身到属于自己的角色游戏中,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游戏主题的呈现也更加清楚明了。

(二)游戏中的介入

1.材料提供――关键经验的诱发

游戏材料在幼儿游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班幼儿知识经验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致使幼儿在游戏中时常会受到材料的约束,且游戏材料也会限制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所以,在本案例中我提供给幼儿长方体、三角体、长短木板、大小圆柱体等形状多样、大小不一的碳木,供幼儿操作。

教师介入使得游戏内容丰富。幼儿看到这些碳木时,他们对游戏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案例中的木木利用碳木,创造性地进行了角色游戏。用长条形的碳木建构成了一张病床,长形木板和短的木板合构成手术台,用圆柱体碳木替代为药品,并把圆柱体的碳木进行垒高,形成“药品柜”,用长条形碳木建构成放置手术器械的架子。当木木在游戏中充分地利用了这些形状不一的材料,就使得整个游戏的内容丰富。

2.眼神暗示――观察参与的指导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介入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案例中的木木因为外界的干扰而不照顾“病人”时,教师用眼神示意幼儿,需回到游戏中,而不是走开去玩其他的。

教师介入使得游戏情节顺利。中班幼儿角色能力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中断,幼儿在游戏中的能力也会影响到游戏的进程。而案例中“医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教师的眼神示意,使得幼儿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是角色以外的事,能帮助幼儿控制好对角色的把控,暗示幼儿需要遵守游戏的规则,对幼儿扮演的角色任务也更清楚,才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三)游戏后的介入:组织评价――游戏经验的总结

游戏经验的总结既是本次游戏后的一种积累,也为下一次更好地游戏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师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采用小组互评的形式,对本次游戏进行小结。孩子们在总结的时候指出“医生和病人要轮流当”,“病人除了要动手术,还要抽血、挂盐水”等等,这些都将成为他们下次游戏的改进之处。

教师介入使得游戏经验充实。游戏就给了幼儿“经历,直接体验”这样的过程,自编、自导、自演的众多情节中,有成功、满足的体验,也不乏失败、沮丧的经历,在幼儿一次又一次的游戏中慢慢积累,且转化为自己的经验,获取丰富的感官体验。

我的思考

自主游戏开展的基础往往就是幼儿依靠自身的经验进行的。在幼儿无法继续游戏时,老师的介入恰如其分地帮助幼儿提升自己的关键经验,提供了幼航行角色游戏的契机与可能。在游戏交往的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幼儿也因为自己“躺过手术台”这一关键经验而带领幼儿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进行游戏,并分配角色,明确角色任务,共享游戏乐趣。而教师作为游戏活动的支持者、观察者与引导者,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会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与之相关的原有经验,并帮助幼儿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将这些原有经验提升为他们的关键经验。除此以外,教师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科学素养,注重孩子们已有经验的潜在价值,只有这样,孩子们的关键经验才能在游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才能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身心都能获得快乐,获得进步!

上一篇:你不爱我了吗 下一篇:大豆苷元与氨基修饰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