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烦恼 感受快乐

时间:2022-08-04 07:33:51

抛弃烦恼 感受快乐

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孟子由庄暴引介后去见齐王,他问齐王:“是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呢,还是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齐王回答说当然是后者。孟子又问:“与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呢,还是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齐王的回答依然是后者。孟子于是告诉齐王,一个国君要想统一天下,必须与民同乐。孟子出于朴素的民本思想,劝诫为君者治政理事要多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这是他政治思想闪光的地方。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只有大家都快乐,我们这个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的乐园。

河清海晏、天下共乐是一个理想,然而,这个理想在目前来说还只是神话,歌舞升平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人的一生本就不长,且“不如意事常八九”,将生活理想化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我们不能等到孟子描绘的“王道乐土”真正实现,一切都“理想”了之后才去感受快乐。

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尽如人意,不要诅咒命运的不公,不要叹息世间人心的冷漠。抬起你的头,你会发现身边的世界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世界依然是充满温暖和关怀的。

不要沉湎于心灵的疑云之下,要敢于拨开疑云,使心灵重见光明,重新接受阳光的温暖。这时,你会发现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和灿烂,命运是那样的垂青于你,世事人心又是那样的可近可亲……

有一个故事也许很多人都曾听说过:一位老婆婆整天忧郁,日渐消瘦,有人就问她:“老婆婆,你为什么老是愁眉苦脸的,有什么心事,可以跟我说吗?”原来啊,老婆婆有两个女儿,一个是卖雨伞的,另一个是卖粮食的。下雨天她想着粮食受潮会发霉,就会为大女儿担忧;晴天又想着雨伞没人买,又会为小女儿忧虑。好心人笑着对她说:“如果雨天想卖雨伞的女儿,晴天想卖粮食的女儿,不就可以天天快乐了吗?”老婆婆听后,恍然大悟:是啊,为什么总是想着烦恼,而不去想想生活中的快乐呢?原来,生活的苦乐有时并不取决于那客观的“存在”,也和主观的思维方式相关。

烦恼会使人意志消沉,使人对未来与前途丧失信心;快乐会使人意气风发,使人潇洒地对待生活。天天有一份好心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效率肯定会高一些。快乐才会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所留恋。为在这世界上留下什么而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一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高尚之乐。咧一咧嘴角,展一展眉头,忧愁和烦恼必会退避三舍,你的人生必会其乐无穷!

简评:

两个故事相互间隔又相互对立地支撑起一篇议论性文章,这大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吧。由孟子游说齐王“与民同乐”引出“只有大家都快乐,我们这个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的乐园”的启示,似乎开篇即揭示出中心论点,其实不然。因为接下去作者笔锋一转,指出:“天下共乐……这个理想在目前来说还只是神话。”既然天下人“同乐”暂不可能,我们每个人为何不可以在“理想”实现之前创造条件自得其乐呢?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而这一思想又寄寓于老婆婆“晴雨皆愁”的故事之中。作者由后一故事得出的结论是:原来,生活的苦乐有时并不取决于那客观的“存在”,也和主观的思维方式相关。“快乐才会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所留恋”,激励你“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看来,作者并非提倡那种浅薄的“没事儿偷着乐”,而是最终定位于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高尚之乐”。综观全文,可谓回环往复、曲折有致。

上一篇:启事写作指导 下一篇:母亲的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