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之感悟

时间:2022-08-04 06:34:15

小学数学教学之感悟

【摘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需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感悟,认知规律,生活实践,注重语言表达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十多年,在教学中,经历过喜怒哀乐,有时让我欢心,有时让我忧伤。无论怎么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数学好教,学生难懂。要让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那就更难了。今天借此机会针对此问题浅谈我的教学体会,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学之感悟。

1.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教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也不难看出,学生对于问题的把握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而对于内在的、本质性的内容却难以发现。这时教师如果随便拔高会造成学生的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如判断“圆的周长和半径”,“圆的面积和半径”这样两个容易混淆的题目,恰恰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模糊。

从数学学习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要经历活动、过程、对象和图式四个层次。其中“活动”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直观背景和概念间的关系;“过程”是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概括过程,学生在头脑中对活动进行描述和反思,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质;“对象”是通过前面的抽象认识到了概念的本质,对其进行“压缩”,使其成为一个思维中的具体的对象,并以此为对象进行新的活动。新授课中一般只能完成这三个层次,“图式”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过快的抽象和应用,使得只能有一少部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数学概念,只能靠死记硬背。例如许多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意义后很长时间还经常错误判断正比例、反比例关系,就是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没有理解造成的。

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2.联系生活实践,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具体形象的,这就产生了矛盾。于是在抽象的教学面前许多学生感到无能为力,枯燥乏味,久之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为了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演、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有的学生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较难理解,老师可让学生比比谁的铅笔多。老师说:我有7支铅笔,比你多4支,你有几支?边说边拿出7支铅笔握在手上,要求学生也拿出符合要求的铅笔数。接着再问学生:刚才老师说的话,还可以怎么样说?通过引导与思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一个数学课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感觉到许多充满着数学因素的内容,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地接受知识,进而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紧密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问题的欲望,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3.教学中注重语言表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3=0.30=0.3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8÷2=(8×0)÷(2×0)=4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需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在评价学生的“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教师要满怀爱心,用多维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孩子,用爱的评价来唤醒学生的爱。通过对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变 下一篇:注重信息传递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