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HDV拍出专业效果

时间:2022-08-04 06:22:20

用HDV拍出专业效果

享受拍摄的乐趣,很简单,但要让亲朋享受观赏的乐趣,就很难了。难就难在你拍摄的作品和专业差距太远。那么,我们用HDV可以做到接近专业的效果吗?可以。以我参与拍摄的《温州设计在科隆》作为案例,和大家说道说道。

《温州设计在科隆》

科隆国际家具展始于1949年,每年举办一届,是当今世界最富盛名的家具展会之一。在这里,全球的观众将领略到来自世界范围包罗万象、设计一流的家具。从几年前开始,就陆续有中国的企业参展。然而由于水平和实力的差距,参展的中国企业都被安排在档次较低的亚洲馆,高端产品展馆和设计馆一直以来从未有中国企业的身影。2009年1月19日,在展会迎来60周年之际,却破例允许一位中国的设计师和他的设计作品进入展会的设计馆。这位设计师,就是来自温州澳珀家具有限公司的朱小杰。

工匠出身,留学澳洲的朱小杰。多年来致力于尝试运用现代手法展现中国的古典风格,让古老的家具形式走入今天的生活,因为坚持原创设计,他被誉为中国家具界的骄傲。在五天的专业展中,有许多西方专业设计师都亲自登门拜访这位被他们称之为新发现的中国设计师朱小杰。无论是设计的风格还是展品的工艺水准,都得到了他们的普遍认可和赞誉。法国、意大利、美国、德国等四家国际大牌企业更是力邀朱小杰为他们设计产品,这也标志着中国家具开始由“产品输出”迈向“设计输出”。

为了第一时间记录下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来自温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一个两人摄制小组从1月16日布置展位开始一直到1月28日撤展,在为期13天的时间里,采用SONY的HDCAM摄像机对这位中国设计师的参展过程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以往老外们走到哪里都拽在手上的掌中宝摄像机,如今在中国也很寻常了,在每个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我也是工作用专业HDCAM,生活用HDV。再加上现在网络横行,播客当道,于是,每次出行拍点什么,也成为了许多游客的旅行计划之一。那么我们拍摄影片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享受拍摄乐趣,享受观赏乐趣!享受拍摄乐趣,这个,可以有。只要你热爱拍摄,被拍摄主体又愿意配合,自是一番乐趣在心头。至于享受观赏乐趣,对于大部分没有受过培训的玩家倒腾出来的作品而言,基本上,这个,很难!

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本文的主题:如何用家用机拍出专业效果――

1、稳定压倒一切!

尽量保持摄像机稳定,是拍摄一部好片子的不二法门。也许有人要问了,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拍得也是晃来晃去的,为什么我不可以这样拍?

首先,专业摄像师的晃,是有规律的晃,是刻意营造的一种效果,不会通篇乱晃。那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果,是不会出现在专业影片里面的。如果你还不明白什么是专业的晃,什么是业余的抖,那么就对比一下《有话好好说》和美国电影《科弗洛档案》,相信看过两个影片后,你会明白专业和业余的区别。所以,雕刻时光的第一步:先学走再学跑。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画面稳定呢?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三脚架。《温州设计在科隆》大部分镜头都采用三脚架拍摄,少部分肩扛镜头也是在摄像机6,3的广角镜头下完成。不过我想大部分拍摄旅游纪念影片的读者肯定会和我说:oh,forget it!(哦,忘了这个吧!)我如果出门游玩还要带个三脚架,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那么现在,我就来说说如何在没有三脚架的前提下拍摄尽量稳定的诀窍。

首先,如果想要拍得稳,要学会如何握住摄像机,这个,是有标准姿势的。有人肯定要发话了,这还用学吗?把手套进摄像机把手处的固定带里面不就行了。事实往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你要先用一只手握住摄像机,把这只手的手肘贴紧自己的肋部,靠肋部支撑住这只手,然后用另外一只手扶住摄像机或者把另外一只手夹在握摄像机的那只手的肘关节部位,这样是标准的专业摄像姿势。

其次,在拍摄时请尽量屏住呼吸,这样刻意大幅减弱呼吸带来的晃动减少,在你推长焦的时候,作用尤其明显。

第三,请尽量用镜头的广角端来拍摄,少推长焦拍特写或者不推长焦。也就是说,尽量把镜头拉到广角的最大范围来拍摄,这样也会很好的减少晃动的幅度。有人会问了,那我想拍一些局部的中景或者特写怎么办?答案很简单,改变摄像机和被摄物体的距离,靠近一点就解决问题,就当你手中的摄像机是一款定焦头的相机。如果你真的很喜欢推长焦拍特写,那么就请你做个“依靠派”。尽量寻找身边的固定物体做支撑。比如路灯,柱子什么的。这招在用广角拍摄时也适用。切记,人的手稳定不过三脚架,所以四处寻找支撑是良策。

此外,尽量避免坐在车上拍摄。大部分城市的道路没有你想像中的平整,速度一快颠簸得更厉害。离开了减震器,就是顾长卫过来,也一样晃。在《温州设计在科隆》一片中,唯一一段在运动中拍摄的镜头,是我们坐在科隆的城市列车里拍摄的莱茵河畔。原因也是火车运行时相对的平稳。

2、身体保持水平,画面出来才是水平

拍得稳后,就要考虑水平问题了。身体保持水平,画面出来才是水平。否则稳是稳,如果都是歪的,估计也不招人待见。

3、让你的影像分段时间长度合理

刚开始拍片子的人常常会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开机了就不知道关机。如果专业术语里面这个叫长镜头的话,他们就是超长镜头了。典型例子,就是一开机,从拍摄主体推到特写,再拉出来到全景,再摇到周围的环境,再要到另外一个景物,一直到手握着摄像机走路的地板画面,应有尽有,总之,旅游不停,拍摄不止。这样的镜头,让你一口气看完,恐怕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耐心的。一个好片子应该是由一组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构成的。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一个镜头拍完了就按下录制键让摄像机停一下,直到找到下一个想要拍摄的物体再按下录制键。控制好片子的节奏很要紧。

4、注意构图选择

等你掌握了稳定拍摄的基本技巧后,如何构图就是你该考虑的问题了。我们每个人上美学课时都学过黄金分割线。知道怎样的比例位置才是美的。但在实际拍摄中,恐怕大家都忘了黄金分割线到底是怎样的。没关系,你只要平时看电视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电视里都是怎么拍摄的,就基本心里清楚了。如果你还能掌握几个小窍门,那就更棒了。窍门一:注意人物前面空间的留白。也就是说,在人脸面对的方向要留有足够的空白,不要让画面的主人公有即将撞墙之嫌或者穷途末路的感觉。要是换成你,你也不愿这样出现在镜头中吧?窍门二:有空去找几本当年的连环画,看看画家们是如何在一幅画面里面交代人物事件的。这就是最好的构图教科书。窍门三,要充分利用前后景:一则美观,二则交代背景、环境,三则增加立体感。要学会运用前后景营造层次感和距离感。

5、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经常是和拍摄构图联系在一起的。掌握好拍摄构图后,我们就应该来研究一下拍摄角度的问题了。一般情况下,一部影片的大部分镜头都采用人体正常的视角摄制。也就是人正常 站立时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最符合人的视觉习惯,也比较舒适,适合长时间观看。但是规矩永远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有时,适当地变换一下角度,采用超常视角,往往会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和专业感。但切记不可多用。如果你整个影片通篇都是这样的视角,会直接把观众吸引到其他娱乐项目上去了,留给你一个人走荼凉的电视机。

6、如何讲故事?

一个影片,通常会有一个主题。有时是某个聚会,有时是一个旅游片段,有时是一段精彩表演……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展开交代这段影片的人、事、时、地呢?

如何交代地点或环境?

通常一个影片的开头,会首先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就像好莱坞电影的大部分开头一样,会有一个城市的远景,打上地点和时间。因此,正常情况下,我们在开始拍摄一段影片时,都会选择先拍摄一个远距离的全景,交代环境和背景。告诉观众事情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同时,拍下旅游地的标志也是说明地点的方式之一,或者当地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在《温州设计在科隆》一片中,我们就选用了科隆最富盛名的科隆大教堂来作为表明地点的方式。

如何交代时间?

有句民谚说得好:春游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拍摄时,太阳会告诉我们是在一天的什么时候,服饰会告诉我们是在一年的什么季节。因此,有选择性的拍摄一些这些场景,可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季节。

如何展开叙事?

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后,我们就该切入正题。来讲述一下都发生了哪些事情了。那么,如何用镜头语言来表述看到的事情呢?这就需要用不同景别、不同方位的镜头穿插起来,来讲述一件事情。同时,不同景别不同方位镜头的穿插,不仅是为了生动好看,也是为了防止两个相同内容、相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产生的跳跃感。具体操作来说,就是全景+中景+特写+中景+全景……几种景别轮换着来。这样不会让观众有乏味死板的感觉,也避免了上述问题的产生。这也是为什么专业影片里面很少用一个长镜头交代一整段故事的做法。

7、推拉摇移、起幅落幅

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除了固定镜头,我们通常会运用到专业摄制里的四大手法:推拉摇移。至于另外两种手法跟和甩,不是手持式摄像机的长项,这里我们就不展开了。

推,指镜头从大景别变焦到小景别,也就是从全景变成特写的过程。反过来,从特写或中景变成全景的就是拉了。但是用家用HDv进行拍摄时,建议你尽量少用推拉的方式进行拍摄。因为这会增加画面的晃动,除非你用三脚架,否则就算你是专业人员,拍摄时又找个固定物做支撑,晃动依然无法完全避免。因此,当你手持HDV进行拍摄时。多学学电影摄影的方式,移动你的摄像机靠近物体,而不是移动你的镜头进行变焦推拉。

相对于推拉,摇移要更容易操作一些。有时一个画面过于宽广,我们无法在一个镜头里完全展现,这时就需要用到摇移的手法了。摇,简单来说,就是摄像机的轴心和位置不变,将摄像机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者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做移动拍摄,这是一种视线的转移。移就相对要难一些,要求摄像机跟随物体做移动拍摄,而不是简单的转动角度。通常这样的拍摄在专业领域里需要用到轨道或摇臂,才能完成这种视角转移的拍摄。有时,我们也可以利用HDV小而轻的特点,在手臂和脚步所及的范围内来个小范围的视角变换拍摄。比如从一朵花的根部一直移到花的顶部。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用推拉摇移的手法进行拍摄时,要注意画面的起幅落幅。也就是说,在开始推拉摇移之前,要先拍摄两三秒的固定画面再开始推拉摇移。一上来就直接推拉摇移,这样往往会产生很强烈的晃动感,看得人头昏眼花。那种专业摄影里的“动接动”是玩熟练兼有很好的后期编辑意识才能尝试的。

8、记得记录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转换,用过渡镜头交代场景变换。

在拍摄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场景、地点、时间的变化。怎样避免从一个场景直接跳到另一个场景,选择性的拍摄一些能够体现地点或时间转换的过渡镜头,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法。例如在《温州设计在科隆》一片中,当我们由室内展位转换到年夜饭的时候,就会拍摄一个酒店的外景作为过渡来交代这种地点的跳跃性。

9、拍摄要有目的性

在专业摄像理论里面,经常强调镜头语言的目的性。避免漫无目的的推拉摇移。也就是说,你要运用这个拍摄手法表现怎样的主题,在拍摄前就应该想好,而不是摇到一半觉得不好,又换个其他方式继续拍,或者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推上去或拉出来,而仅仅是为了让镜头动一下。

10、适时选用手动光圈或手动对焦

由于家用HDV通常都是采用自动光圈和自动对焦,因此它在测光时是以镜头内面积最大的主体作为曝光值的,因此经常会发生逆光时人脸太黑,或者晚上时人脸又太曝。逆光时,我们可以打开摄像机的逆光拍摄开关,摄像机会自动增加曝光量。而如果背景太暗,这时就需要手动来调节光圈了。一般情况下屏幕里的主体能看清楚细节就可以了。同样,有时我们也需要用到手动光圈,因为有时摄像机不清楚你实际想拍摄的是什么东西,只会根据大范围的场景来聚焦。

一、用鲜明的主题吸引观众

在《温州设计在科隆》电视片的开场,有这么一句话一

“我的父亲对我说中国人拥有悠久的家具制造历史,他们不会永远拷贝,终有一天,会有来自中国的家具设计师站在我们面前”。

说这句话的是展会现场的一位参观者Wittmann Porada。这位古董商的父亲今年已经87岁了。当他父亲和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反问:“我怎么没看见?”在接受摄制组采访时他兴奋地对我们说,他要回去告诉他的老父亲,今天他看到了。

之所以把这句话作为本片的开场,是想向所有的观众传递本片由始至终的一个主题:为中国设计正名。

在科隆国际家具展上有个明显的标志,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看见。那就是“NO COPY”。这个标志提醒人们要尊重知识产权,不要抄袭别人的东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企业在这个展会上并不太受欢迎,原因就是被认为拷贝别人的东西。直到现在为止,很多展位对于中国的参观者都采取敬而远之、不欢迎甚至拒绝的态度。

本片通过现场的纪实描述和大量采访,生动再现了七天展会期间中国设计从被怀疑到被吸引最后被肯定的整个过程。影片最后在一个美丽的德国月夜里结束整个叙述。新月如钩,也借此寓意中国的设计力量从此如一轮新月出现在世界设计舞台上。

二、用出众的设备保障创作

在《温州设计在科隆》一片中,摄制组使用的HDW-790P高清摄像机配备了一款广角范围达6.3的标准镜头。这款标准镜头的让摄像师在狭小的拍摄空间里作业显得游刃有余。同时因为本片的纪实特性,在大部分情况下,摄制小组必须采用抓拍和跟踪采访的方式完成本片众多内容的摄制,如此大的广角范围为整个摄制工作带来了更好的稳定性。对于家用摄像机来说,虽然性 能没有专业摄像机那么强大,但是选择一款性能优异的家用摄像机,还是会为你的拍摄之旅带来更多的乐趣。

三、用丰富的特技强化冲击

一部好的作品,有时更应该看它如何扬长避短,改变劣势,而不仅仅是展示那些原本已经存在的优美画面。

因此此次的整个摄制过程,除了尽可能展现现场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外,就是一个努力利用构思弥补不足的过程。在2006年摄制《会唱戏的树》的时候,摄制组碰到了一连串的阴雨天气,于是采取“天气不足色彩凑”的解决方案,尽量选取色彩丰富的景象来构成整部作品。这次的前期摄制过程也同样充满各种不利因素,因此在后期制作时,我们更多考虑了一些特技编辑手法的运用来突出现场感和冲击力,弥补纪实效果强于艺术表现的弱点。

例如在文稿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被称为设计馆的10号展厅中,这个唯一的东方人的展位前参观者就一直络绎不绝,深深吸引着众多的专业人士。”因为观众是陆续进来,同时集中在展厅内的机会不多,加上展厅面积不大,人一多就显得很杂乱,又缺乏美感。因此仅凭单个画面,比较难表现上面文稿中络绎不绝的感觉。如何将躲藏在书架后面捕捉到的自然生动的单幅画面在几秒钟的镜头里展现“络绎不绝”,是摄制小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我们采用画中画特技,从单个画面变成四个画面,再变成九个画面,才营造出所需表现的氛围。

出于帮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良好期望,来自全球各地、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汇聚到科隆,不计报酬地组成了一个专业高效的国际团队。从这个国际团队的构成上,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气息,温州气息。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这是经常在商界听到的一句话。中国人不善于进行团队作战的例子确实很多,但这次我们已看到了新的气象,摄制组决定运用地图模式来展现这个国际团队背后的深刻意义。

四、用电视的优势来展现特色

这次的展厅设计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和朱小杰设计的家具一样,也是用现代手法来展现古典风格。来自上海的专业灯光设计师成怡为展位设计了几组独特的灯光造型方案。随着操作人员按动遥控,现场的光源会按照预定方案产生变化,这在以往家具展上是不多见的。相对于平面媒体,表现这种活动的灯光设计恰恰是电视媒体的优势,因此在本片中,我们也适时地展示了这种独特的效果。

如果你愿意玩,家用HDV一样可以和着光源一起玩,为什么不呢?

五、用异域的风情增添亮色

由于本片的大部分镜头围绕参展摄制,内容相对单一。除了采访,就是在展厅里打转。而展位面积有限,展品众多,很难获得理想的拍摄角度和构图。因此,在后期制作时,我们有意适当增加了一些关于科隆和家具展的背景介绍,美丽的异域风情和时尚的其他展位展示,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本片内容过于单一的缺陷。

掌握了以上几个要点,平时多加练习,HDV,一样可以拍出漂亮的受朋友欢迎的影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不需要都当张艺谋、顾长卫,做自己生活圈子中最棒的那名生活导演,就很愉快了。

上一篇:交换空间之巅峰对决篇 下一篇:集成吊顶延续自然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