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艺术家”的私人收藏

时间:2022-08-04 04:13:35

一位“艺术家”的私人收藏

我有个亲戚,虽然年过四十,却是姿色尚存,就是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的身穿皮草、烫着大波浪头发的那种女人。但她的婚姻有些不幸,到故事发生的时候,他们夫妻已经分居很久,且各有所属。

亲戚后来的男友是位“艺术家”,有体面的半长头发,只是出手不大阔绰。后来才知道他因为离婚把房子和存款都留给了前妻,现在用一个事业单位职员的工资维持着一家以他名字命名的艺术馆。所谓艺术馆,就是在半郊区的一个小区里租了80多平米的一楼住宅。这个“艺术家”也曾向我讲起他卖画的原则:低于5000块不卖,不然有失身份。只是,这样能卖出的就更少了。

故事最重要的情节是:“艺术家”自称在艺术圈里混了很长时间,收藏了一些古董。亲戚对此很有兴趣,有时就悄悄地告诉我,刚从他手里要来了什么宝贝。我自然会恭维一番了事。

过了大约一年,似乎是亲戚和男友的关系不够稳固。她给我打电话说想把男友给她的一些古物变现,要我在北京找些关系。据说在大城市买家多、价钱好。

恰巧我女友也有亲戚在一家有点名气的拍卖行。我跟她讲了以后,我们都有些暗喜。一旦事成,也许可以借点钱做买房的首付。于是,女友积极地联络了关系先给宝贝估价。

第一张照片过来,我心里就有些打鼓:一个硕大的山川形雕刻物,上面有些脏的印记。“艺术家”的原话是,别问是什么,懂行的一看就知道。等照片回到我手里时,一并带来的消息是:人家说这东西不属于他们业务范畴。后来,来了第二件宝贝的照片。这是两幅万世师表图,又长又窄,看起来像对联,说是郑板桥的孤本拓片。但从拍卖行回来的消息同样不妙:这东西,不好说价钱,自己留着玩吧。

这“评估”似乎给亲戚很大打击,许久也没有拿出新宝贝。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两人到北京办事,我自然盛情招待一番。也许是深受感动,某日从烤鸭店回到宾馆,“艺术家”拉了窗帘、锁了门,从皮箱里拿出一个提包,再从提包里拿出一个布包……如此三番,打开最后的红布,竟然是一颗一拳大小的浅白色珠子,曰:夜明珠。他们此行就是找人想卖出宝贝。

我当下骇然,却不是因为珠子巨大,而是房间里灯光已经很暗淡,也不见“夜明珠”有一点儿光彩。“艺术家”看出我的疑惑,于是做了知识普及:夜明珠越大越不亮,很难两全,但小亮珠和大不亮珠的价值是一样的。两人说着都有些欣欣然,甚至谈到了在老家有人说可卖百十万元,给我个零头换了我那局促的车。

我问亲戚那为何不卖给估价的人。亲戚说,估价的有能力估,没能力买。这次,我已经羞于把照片拿给女友,就搪塞说拍卖行没收过此类东西,不好估价,夜明珠最终自然无法出售。

又过了半年,亲戚和男友分手。她发过来一张照片,恨恨地说把所有东西都拍了照片找人询问,对方只推荐了这一件:宝贝是一件小可乐瓶高的铜鎏金菩萨坐像,从照片上看有些地方已经失去光泽。亲戚说,在老家估价40万元人民币。

我瑟瑟地把照片交给女友,低声下气地麻烦她拿去看看。回话还算令人振奋:东西看起来是真的,但没法上拍,或可帮忙找个买家。不过,做工有些粗糙,上限10万块。我当即给亲戚打电话报告,不料她却有些气愤:明明40万怎么只说10万。我只好说,那要不找估40万的人卖了吧。

这年春节,爹妈到北京过年。临来时,亲戚让他们带话,问我能不能按10万的价格在北京卖掉。我这时已然不敢和亲戚的古董发生任何联系,就推脱说认识的人出国,短期无法回来。

铜鎏金菩萨坐像就此再无消息。

上一篇:长沙:枪声过去时 下一篇:购物狂理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