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例心房颤动致脑栓塞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时间:2022-08-04 03:56:55

43例心房颤动致脑栓塞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 心房颤动;脑栓塞;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3)04_0318_02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3.04.26

心房颤动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75%的心源性栓子可致脑栓塞,其病情急骤、梗死面积大,病情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展达高峰,致残、致死率极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心房颤动致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危险因素、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临床确诊为心房颤动所致脑栓塞患者43例,男14例,女29例,年龄58~91(77.95±3.82)岁,其中

1.2 方法:通过查询我院确诊心房颤动引起脑栓塞患者的病案资料,对其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原发病类型:非瓣膜性房颤31例(72.09%),其中冠心病19例,肺心病3例,高心病5例,风心病4例;瓣膜性房颤12例(27.91%),其中二尖瓣瓣膜病变8例,联合瓣膜病变4例。阵发性房颤7例(16.28%);永久性房颤36例(83.72%)。

2.2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发病前半年内口服华法林者7例(16.28%),其中风心病患者1例,80岁以上患者仅1例发病前半年内服用过华法林但未进行INR监测,入院时凝血检查INR未达标。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者24例(55.81%),其中80岁以上患者8例(18.60%)。

2.3 发病情况:43例患者均急性起病,活动状态下发病34例(79.07%)静息状态下发病9例(20.93%);病情迅速达高峰者35例(81.39%),逐渐加重者8例(18.61%),发病至入院时间2~48小时。

2.4 临床表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20例,其中伴呕吐7例,伴偏身痛觉障碍4例,伴构音障碍5例,伴肢体活动障碍、凝视麻痹4例;肢体活动障碍16例,其中伴呕吐2例,伴构音障碍1例,伴偏身痛觉障碍2例,同时伴有凝视麻痹、构音障碍5例,同时伴呕吐、构音障碍2例;行为异常3例,其中伴偏身痛觉障碍2例;癫痫4例。

2.5 影像学表现:CT或MRI栓塞灶所属血管分布:颈内动脉系统27例(62.79%),其中栓塞部位在左侧大脑中动脉19例,右侧大脑中动脉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1例(25.58%);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5例(11.63%)。CT或MRI显示2叶以上大面积栓塞31例(72.09%)。CT显示栓塞后出血13例(30.23%),均为斑片状出血。

2.6 合并症:并发呼吸道感染17例(39.53%),其中吸入性肺炎4例;脑疝4例(9.30%);心功能不全5例(11.63%);尿路感染2例(4.65%)。

2.7 治疗与预后:选择性予以脱水剂、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神经营养剂等药物。根据患者颅内压状况,给予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地塞米松等,同时给予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等改善脑细胞代谢,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脑细胞;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通、舒血宁等中药改善脑血液循环。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中性治疗。恢复期辅以针灸推拿、穴位贴敷、中低频治疗仪等康复治疗。同时予以防治心源性疾病及并发症,防治感染。基本痊愈或症状明显好转19例(44.19%),无变化9例(20.93%),院内及出院1月内随访死亡15例(34.88%),其中80岁以上患者11例;死亡患者中脏器功能衰竭者4例,肺部感染2例,脑疝4例,急性左心衰竭3例,其他2例。

3 讨论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左心房的血液凝滞、高凝状态及血管内皮损伤等,易导致附壁血栓的形成,另外心肌缺血缺氧和室壁异常运动也易形成血栓,而血液黏滞度增高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增加了血栓脱落造成脑栓塞的风险。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同龄正常人的5~17倍[1],而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栓塞比例更高,这与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及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如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相关,且更容易出现心衰竭、脏器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及(或)肢体活动障碍所占比例较多,且绝大多数患者在活动状态下发病,说明该病病情进展快、病情凶险。本组患者栓塞部位以颈内动脉系统为主,影像学表现大面积栓塞比例高,笔者发现临床表现意识障碍者其梗死灶面积多较大,早期、适量应用脱水剂防治脑水肿可以改善继发占位效应,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合并症中呼吸道感染比例较多,注意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合并症的处理;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无溶栓禁忌证者评估风险后可选择溶栓治疗,努力提高治愈率。

国内文献报道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病死率为5.00%~15.00%[2~4],而我院的死亡率为34.88%显著高于相关文献报道,这可能与高龄患者比例高、华法林使用率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不高等有关,高龄可视为该类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国内目前对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逐渐重视,但在基层医院的使用率却不高,本组仅16.28%的患者发病前口服过华法令,未使用华法林患者中有3例风心病患者,故应加强对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及就诊的房颤患者开展有关房颤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等的培训和健康宣教,提高基层临床医师对房颤患者适时进行正规抗凝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对于高危人群应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提高华法林使用率,以预防脑栓塞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杰.高位房颤合并脑栓塞发病前80例患者抗凝情况的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1(5):49-50.

[2]李馨,高淑杰,李天明.心源性脑栓塞5O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29(3):79-81

[3]赵秀敏.房颤致脑栓塞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00-101.

[4]黄宝和,是启明,常海.阵发性心房颤动致脑栓塞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3):44-46.

(收稿日期:2013_4_15)

上一篇:论牵引变压器差动保护的现场检验方法 下一篇:生脉注射液对家兔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