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厘“4万亿”

时间:2022-08-04 12:43:52

告别的年代,总有一些无奈,一些总结,一些评价,一点反省。

2012年,中国经济基本上告别了低成本、高增长的年代,将踏上新的10年,而未来脱胎于历史,适时的总结,是有必要的。

回顾过去5年的中国经济,可以发现,发展的命题基本上是围绕着“4万亿”转的,5年的轨迹大概可以总结为金融危机―刺激政策―退出刺激,而几个关键词是出口、投资、M2(广义货币)、CPI、房价、产能、补贴。

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在2013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的描述是“这场危机来势之猛、扩散之快、影响之深,百年罕见”。2008年年底,中国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面临下滑的经济。

应该说,“4万亿”这一重大决策出台之后,外界一直是存在着相当尖锐的争议的,但局外人也并不清楚具体决策出台的内情。时隔5年之后,我们大概可以从参与决策者的一些表述中再厘一下这5年的轨迹。

根据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两会”政协经济界别小组的发言,2008年中在无锡国棉一厂的调研中他们发现了纺织品出口正面临的严重危机。

到2008年年底,“总理给我打电话,说美国政府拿出几百亿美元扶植三大汽车,德国政府奖励购买汽车,一辆车补贴5000马克,我们有什么办法拉动经济呢?一个股市,一个房市,一个车市,赶紧商量,发改委和财政部拿出方案来”。

后来,工信部出台了汽车购置的财政补贴政策,“提出来1.6升排量以下购置税减半。决定这个政策的时候,财政部已经捉襟见肘。我记得和谢旭人(时任中国财政部部长)商量,他说,毅中你别再出主意了,我兜里没钱了”。 一时形势所迫,短期需求压倒了长期任务,历史的两面性就这样诞生了。

此后,中央财政拿出了1.12万亿多元,而在实际的刺激政策中,恐怕加上地方财政配套、银行信贷、企业票据等,流向市场的资金可能不止4万亿。央行作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M2在2009~2010年中翻倍增长。

得益于强剂量的刺激政策,中国经济在2008~2011年中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中的亮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的评价是“有效避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不过,宏观经济决策总是两难,“4万亿”之后,即是通货膨胀和房价泡沫,以及更为深远的经济结构失衡。

对此,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有反思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和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都提到了其代价,“有利有弊,没有十全十美”。他们都提到,在危机的应对上有经验,也有不足,出现比如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快,淘汰落后迟缓,节能减排力度不够的问题。

“现在回头看,适时退出还可以做得略早一些、略鲜明一些。但也不要当事后诸葛亮。”周小川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实际上,这些负面的后果是否在“4万亿”决策制定时是没法预料的呢?对此,周小川提到:“党中央、国务院在决定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充分讨论过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到经济刺激计划在短期内有利于促进经济尽快企稳回升,但随后会给物价、债务可持续性、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方面产生代价、造成压力。”

然而,一时形势所迫,短期需求压倒了长期任务,历史的两面性就这样诞生了。

上一篇:浅析会计稳健性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运用 下一篇: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