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需要方法更需要智慧

时间:2022-08-03 11:59:21

育儿需要方法更需要智慧

刘纪平,国内儿保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2007 年大年初一,在儿科临床和儿童保健岗位上工作了37年的她, 在退休2 年后,终于迎来了外孙――小小特的诞生!为了弥补当初因为自己在农村基层医院工作, 儿子、女儿被送到当地老乡家日托,并没有享受到良好的儿童保健的遗憾,同时也为了实现通过亲身实践将现代儿童保健理论和观念运用到家庭日常生活中去的夙愿,她推掉了诸多社会活动,全身心地帮助女儿养育小小特,并且将养育小小特的“关键情节”和自身的体会与感悟凝结成书――《一个儿保专家的育儿笔记》。

早春二月,一个温暖的午后。伴着优雅的茶香,我们聊起了《一个儿保专家的育儿笔记》书里书外的故事。谈起小小特,刘大夫脸上溢满了幸福……从她讲述的育儿细节中,我们不仅领略到大家的育儿风范,而且还捕捉到N多的育儿智慧。

“孩子的生理需要是决定一切的准绳”

《父母必读》:您在书里写道,在养育小小特的过程中,您有很多非常规的做法,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所说的“常规”有问题吗?

刘纪平:我们所说的“常规”只是提供了一个一般原则,而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都是独特的,他们都有各自的生长发育轨迹。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自己的养育策略。

“常规”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不考虑孩子生长发育的具体情况而硬要按照“常规”来执行,那就很可能会出错。

《父母必读》:目前提供“常规”的书铺天盖地,而像《一个儿保专家的育儿笔记》这样,记录专家本人进行“个体化”养育真实案例的书却是凤毛麟角。您当时为什么打算要写这样一本书呢?

刘纪平:“个体化保健”是我在和小小度的2 年多的日日夜夜里体会最深的一点。比起“言传”,专家在真实生活中的“身教”更会受到父母们的关注。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呈现我真实的养育案例,让父母明白:看教科书,只是了解一般规律,而以平和的心态观察和把握自家宝宝情况,才能养育好孩子。

“对于营养素,只要供给量够,就没必要额外补充”

《父母必读》:很多父母都在额外给宝宝补钙,您一直都没给小小特补,为什么这么有定力?

刘纪平:实际上不光是补钙,对于铺天盖地的补钙、补锌、补铁、补维生素等等信息,我都不盲目相信。首先我坚信0 ~ 6 个月,只要正确母乳喂养,就可以提供孩子的全部营养需要,在纯母乳喂养阶段不必补充任何微量元素;混合喂养阶段,我会认真查看配方奶粉标签,核对孩子每天的实际摄入量,只要够供给量标准就没必要额外补充。为了便于父母掌握,我在书中对混合喂养、辅食添加以及宝宝1 岁前后不同喂养阶段营养计算的具体方法都做了详细的举例。

“不要人为地画上一条起跑线”

《父母必读》:“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流行了N 多年,可以说是带火了很多早教机构,也让很多父母焦虑万分。我觉得您在书中对这句话的评价特别一针见血。

刘纪平:我认为这种提法误导了大批家长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比较。结果是,只要自己的孩子某一方面不如别人的孩子,家长就会失望和焦虑。而成人的这种负面情绪可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必读》:小小特在生长发育节奏上有没有相对“落后”的方面?您对此就一点儿都不焦虑吗?

刘纪平:相对同龄孩子,小小特的大动作发育得很好,但是他的语言发育要“落后”一些,到现在他还把“狗”说成“抖”。不过,我对此一点儿也不焦虑,因为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成长规律,同一个孩子在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社会性领域的发展速度是不同步的。我们只要耐心地等待,多鼓励他,他早晚会说得很好的。

《父母必读》:您好像没有给小小特报任何亲子早教班?而且给小小特选的幼儿园也主要是离家近?

刘纪平:是的。我们没有报任何早教班。其实,我在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早期儿童综合发展”项目时,曾经非常系统地学习了包括蒙台梭利在内的很多早教理论,而这些理论我都已经运用到日常的育儿生活当中了。比如我会尊重小小特,允许他去参与跟他有关的事情,允许他自由自在地玩,给他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让他在玩中学,等等。而且,我认为儿童的早期发展是融会于生活中的早期发展,并不是把孩子送到某个早教机构,孩子就

“发展”了。父母理解这些早教理念,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其实更为重要。

我们给小小特选园的标准特别朴素,主要是考虑离家近,饮食也挺好,安全不会出问题,师生比例合适。至于它教不教英语,学不学画画,这些都不重要。只要给他一个舒适的环境,有小朋友能够和他一起沟通就可以了。

“家里没有专家,只有外婆。妈妈是生育养育宝宝的CEO”

《父母必读》:有人可能会想,要是我有个儿保专家妈妈,那我一定可以幸福地大撒把了。但您在书里写到“家里没有专家,只有外婆”,而且好像一点儿都没让女儿“撒把”――平时晚上和周六周日,小小特都是由他父母自己带。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

刘纪平:因为妈妈的角色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而且父母亲自养育宝宝能够比较容易地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依恋,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尽管女儿35 岁了才做妈妈吗,和年轻的妈妈比,体力和精力都差了很多,但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我还是建议她尽可能多地自己带孩子。

一般遇到事情,我总是给她提建议,但不替她做决定,只要没有原则性的问题,我都尊重她的选择。

刘纪平: 原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医师、特级专家,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早期儿童综合发展”项目“小脚印”家庭养护支持中心国家级培训师、特聘专家。

编辑/ 兰淑会(lansh@bphg.省略)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2009年第4期

上一篇:鼻塞:找到原因,对症治疗 下一篇:吃东西:长出磨牙+学会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