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法有效性探究

时间:2022-08-03 10:29:19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法有效性探究

摘 要: 朗读是获得文本信息的基本方法之一,研究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法的应用技巧和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朗读教学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把握朗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实现有感情的朗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实现朗读有效性三个方面探讨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法 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生在朗读中获取语言信息,并且有效的朗读能够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的语言敏感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更有效地实现朗读教学的目标。

一、把握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1.在朗读中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实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初级阶段,小学生读准字音能够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通常读音包括儿化音、前鼻音和后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等,如“地”、“的”、“子”、“了”、“着”等虚词,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中:“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通常学生会将儿化音“儿”、和“的”、“着”等错误地读成重音,从而影响学生对句意的准确领会。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读音的培养,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注意朗读的语气。

朗读语气能反映出学生对文章的标点、情感等的把握程度。通常一个句子的句式不同,往往在朗读的语气上也会有所不同。对于陈述句,应当用一种平和的语气来朗读;对于感叹句,在朗读时应当下调句末的语气;对于疑问句,在朗读时应当提高句末的语气。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朗读语气的训练,促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

3.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节奏。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应当把握文章的节奏,实现有感情的朗读。通常把握朗读的节奏就是要求学生把握文中的标点符号、逻辑的停顿等。例如,在学习《老师,您好!》这篇文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标点,不能省去题目中的逗号,如果省去逗号,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标点,把握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效果。

二、把握文章内容,实现有感情的朗读

1.分析文中词句,实现有感情的朗读。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对词句的对比分析,抓住作者的情感,从而实现有感情的朗读。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迎着”、“洒”、“愉快”等词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出这些词表达的“我们心情舒畅、我们尽情歌唱”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中画面场景,实现有感情的朗读。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文章画面的感知,实现有感情的朗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画面感很强,学生朗读时犹如在观赏美丽的画卷。有些文章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些描写了独特的名胜景观,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朗读情感。如学习《庐山的云雾》、《黄果树瀑布》、《黄山奇松》、《日月潭的传说》等文章,能给学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这些文章,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实现有感情的朗读。

通常一篇好的文章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但是这种想象有时却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展现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文字转变为具体的意境,增强朗读效果。例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时,教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庐山云雾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情感,实现有感情的朗读。

三、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实现朗读的有效性

1.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才能实现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通常教师范读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够对学生的朗读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通过有感情的范读,表达出了文章的情感,展现了文章所要描写的画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2.找准时机,进行灵活多变的朗读训练。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朗读时机对增强学生的朗读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当把准朗读的时机,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进而提高朗读效率。例如,在学习《开天辟地》这篇文章时,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读到第四段时,教师可以适时对学生提问,说出学生内心的感想。有的学生感觉很神奇,有的学生说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等写作手法,通过分析,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环节,通过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感受到文中的思想情感,深化对文章词句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实现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秀丽.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浅论[J].考试周刊,2011(9).

[2]王玉玲.朗读教学法在不同体裁作品中的运用策略[K].语文学刊,2011(11).

[3]唐晓萍.试论小学语文有效朗读教学法[J].学周刊,2013(5).

上一篇:“磨课”变形记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