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禁补令”的实质是什么

时间:2022-08-03 09:58:09

“禁补令”的初衷是回归教育本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压力、削弱应试教育的影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它是在素质教育下提出的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一种减负举措。然而,这种为学生着想的举措却没有得到一些家长的理解。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家长们之所以要求学校恢复补课,存在着他们认为合理的利益诉求。这表现在:首先,家长们认为分数决定孩子的命运,即考得好,孩子以后就能有个好的前程。在他们看来,如果学校不补课,孩子针对性学习的时间就少,成绩相应就会下滑,这对孩子的将来是不利的。其次,现在升学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为了不让孩子落后,学校不补课就只能到校外辅导机构去补,况且辅导机构收费高昂,加重家庭负担不说,补课效果也不得而知。

然而,作为这场争论中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在笔者随机询问的5名高一和高二同学中,有4名同学认为,从内心来讲,他们不愿意在周末补课,整天学习,自己没有活动时间,他们认为“禁补令”的实施不但可以减轻学习压力,而且还能利用周末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

按理说,家长和教育部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考虑,出发点是一样的,结果为何大相径庭?深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禁补令”与“反禁补”之间折射的现实就是: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和交锋的现实体现。禁补令之所以举步维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现实社会中“现实的”利益诉求方的阻碍。

我们应该了解应试教育是以学生升学为主要目的,它的弊端主要是以学习与考试相关的书本为主,而忽视其他方面发展;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不足。这种弊端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终极目标是如何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的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一种人才培养,它的进步性就在于此。2015年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统一高考,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充分说明,在当今社会只为考试而读书已慢慢不符合发展的需要。如此看来,素质教育下的“禁补令”的合理性就不言而喻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让“禁补令”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除此之外,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承担好管理责任,健全问责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学校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准确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上下功夫。这样就会形成合力,让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共识,完成培养合格公民的任务。

上一篇:高考作文解析与满分作文展评(课标卷2) 下一篇: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