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需要什么样的指挥棒

时间:2022-08-03 09:41:24

读书需要什么样的指挥棒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北京教育考试院日前的2017年《考试说明》中,《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文学经典入选语文科目必须作答的范围。可以想象在高考成为指挥棒的今天,这六部作品势必又将火一把。

中小学教育中对于语文越来越重视,势必对于文学经典也越来越重视。对于这次入选的六部经典,大家的反响也很热烈。有人认为这六部经典并不都适合中学生阅读;有人则认为选择标准混乱,不符合教育规律;还有人认为有些作品水准并非同类题材的最好作品就不应入选,仅仅六部作品的篇目也不足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

当然不能怪北京教育考试院考虑的不全面。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经典多似恒河沙数,估计谁也不能从中选出六部符合所有人期望的作品,也没有哪六部作品能够充分代表世界文学经典。其实所有争议的焦点是,要读的书太多了,仅仅六部远远不够。

我们可以想到,在高考的指挥下,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这六部作品必然会成为家长和孩子们关注的焦点,“读破六部书”大概将成为北京中学生中的一景。我们可以看看北京教育考试院的一道参考样题:

张耒在《示秸》中说“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请用这两句做开头,给下面三部文学名著中的某一个人写一段赠言,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敬佩(鼓励或劝诫)之意,三部文学名著分别为《呐喊》、《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来,它不仅要求阅读经典,而且要对人物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甚至能够延伸出更具普遍意义上的社会考量,从文学作品中领悟道德和文学之美,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简单地总结中心思想就行了。但是要达成这种对于作品的深层理解,并不是仅仅熟读这六部作品就能达到的,而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形成的能力。但是如果为了考试而阅读,就会失去阅读的趣味,无法进行更大量的阅读。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们提倡阅读文学经典到底是为什么?是希望那些已经经过上千年、数百年、几十年岁月淘洗的作品,以它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观,洗炼或优雅的文字给予孩子们美和道德的教育。为了考试而读书是强压牛头去喝水,是痛苦的学习。自发的阅读是和美的偶遇、邂逅,你不知道在哪一个拐角就遇到最美的那一瞬,这样计划外的相遇才能迸发出更深更多的感动和感触,才能真正领悟到读书的意义。

其实不光是孩子们需要一个正确的读书观,大人们也同样需要,任何带有功利目的的读书都不是在读书,而是在破坏读书的乐趣。在网络时代、商业社会,碎片化阅读流行,大人们要想读完一本书也越来越不容易,有时候阅读甚至只是商业活动的噱头。比如从国外流行到国内的“地铁扔书”,在英国只是爱读书的明星自发的行动,到国内则变成某商业出版机构请来明星声势浩大地去表演“扔”。比如前段时间由明星代言的青春版《红楼梦》,到处是明星们秀读书的广告。再比如那个所谓的孤独的图书馆,不过是地产项目的活招牌。

但我们看到还有许多人在努力。虽然网上书店价廉物美又方便,但依然有24小时书店为人们在寒夜里点一盏温暖的灯。当城市越来越大,人们停留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就有了“阅读占领地铁”的活动。

希望家长和孩子们把六部经典入选高考必读当做一个契机,一个认真对待阅读的契机,认认真真地翻开一本书,怀着敬意去步入另一个世界,真正营造一个书香社会。

上一篇:叶嘉莹:叶落归根再出发 下一篇:美味寿司如何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