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打工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8-03 08:29:33

对打工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劳务输出呈逐年上升趋势,打工经济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打工经济在发展过程也遇到许多挫折和存在一定问题。近几年,笔者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对打工经济进行过大量调查。现在将调查情况及相关对策、建议浅析如下。

目前,各地16~45岁农村劳动力70%~80%以上都外出打工,占当地农业总人口的25%~30%,其中男性比女性略多,分别占打工总数的53.4%和46.6%。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外出打工的行列,打工经济已成为各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然而,打工经济虽然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农村政治、经济及社会稳定也将出现新的问题。

一、打工经济的基本情况

1.劳务输出特点

①劳务输出比例较大,打工地点相对集中。从湖南、四川等地看,打工人员基本遍及所有乡镇村组,劳务输出范围广。从打工所在地的分布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其中以广东、浙江等地为最多。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到中西部地区打工的农民也逐渐增多。

②年龄结构涵盖面广,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从外出打工者的年龄来分析,仍以青壮年农民为中坚力量,19~45岁这一阶段占75%~80%,从调查中也看到,一些未成年和超过60岁的老人也加入到打工队伍中来,16岁以下占5%,年龄最小的仅13岁;46岁以上占11.5%,年龄最大的超过72岁。

③工作不稳定,打工时间普遍不长。由于种种原因,外出打工者时间普遍不长,经常往返于家乡――打工地之间。据统计,外出打工一年以内者占51.3%,一年以上至三年以内者占32.7%,三年以上者占16%。外出打工年限最长的达28年。

④外出打工出成就,举家外迁成新人。在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中,不乏极具聪明才智者,他们在打工过程中,或得到老板的赏识,或得到某些机遇,在他乡站稳了脚跟,自己的事业也一步步扩大。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不断介绍自己的老乡到当地企业打工,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家人全部接到当地就业或学习,实现工作生活两不误,有些甚至把户口迁移到打工地,成为打工地新的“主人”。

2.推动经济发展

①打工经济成为各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打工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是输出劳务、收回工资收入。如果按每个打工人员平均一年带回3500元的比例测算,那么,凡家庭有一人外出务工在一年以上的农户,生活条件都会得到一定的改善,现在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寄钱回家把房屋翻修装饰,个人居住环境更舒适,村子面貌也焕然一新。

②少数打工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在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调查中发现,湖南、四川等地有部分外出打工者,在打工过程中,由于勤奋好学,钻研业务,不久即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或部门业务经理,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独立办厂,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沿海开发区站稳脚跟。

③三是摒弃了旧的陋习和生活习惯,崇尚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

④打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打工经济的发展,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许多农民在走进发达地区和大都市后,深刻体会到了自己与现代都市生活的巨大差距,进一步强化了尽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部分农民进了生产车间,亲身感受现代工业生产,深感自己读书太少、能力太低,因此自发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大增,年龄较大的农民抓紧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实现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增加了家庭收入,而资金的流入对于推动当地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通道县为例,全县近几年GDP中每年有4.53%属于打工经济。

二、打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就打工者本身而言,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

①自身素质的制约。农民素质主要表现为两低:一是文化素质低。打工农民大都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很小。二是劳动技能低。很多农民没有一技之长,在外打工只能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低的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所获收益显然就不高。

②市场信息的制约。当前农民外出打工普遍缺乏信息引导,其行为更多地表现为盲目性和随意性。据调查,多数打工者在到达目的地后长期找不到工作,花光了随身携带的钱后不得不无功而返;有的找工作心切,误入传销或的歧途,不但挣不到钱,甚至人身自由被人控制、身心受到伤害。更有些小青年无事可做,又不愿意从事艰苦劳动,主动或被动加入当地的流氓团伙、黑社会组织,干出违犯法纪的事来。

③政策环境的制约。政策环境是指流入地对进城农民采取各种歧视性政策,抬高农民就业的门槛。虽然近几年来各地对农民工采取许多人性化的亲和政策,无疑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但据反映,有些地区为保障本地劳动力就业,相继出台了对外来劳动力就业的各种限制性政策,不仅限制进城人口就业的数量,而且对农民工的就业行业也作出了划定,通过这些政策来排斥外来农民工,其结果不仅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和求职风险,还挫伤了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

④劳动权益保障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工因受本身文化素质、技能的影响,只能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里从事体力劳动。据反映,在企业里工作时间长(每天超过8小时以上)、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工资标准低、克扣拖欠工资等情况比比皆是,更有的因工伤事故得不到基本赔偿,甚至被限制人身自由等。虽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近些年来十分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也确实解决了许多务工人员的权益问题。但由于部分农民自身维权意识淡薄,相关法律知识匮乏,缺乏有效社会援助,多数打工人员为了保住饭碗,都采取了忍让的态度,所以依法维权的道路还很漫长。

2.就留守农村而言,主要存在四个“不利于”

①不利于巩固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从事责任耕种和管理的任务就落到了留守老人和妇女的身上。虽然近5年来中央连续出台几个“1号”文件,制定了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每年拿出一大笔资金对农业进行补贴,提高了粮食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相对于其他物资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民种田不是盈利而是亏本。取消农业税后,更多的农民纷纷踏上了打工之路,剩下的这些老人和妇女因体力不足、技术匮乏等原因,耕种管理普遍较为粗放,大量耕田被抛荒,农业技术推广更无从谈起。这些问题从客观上动摇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显现出来。

②不利于老年人的赡养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子女外出打工不但没有改善老人的生活状况,反而间接或直接地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老人生病后无人照料,普遍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和监护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普遍表现为学习成绩差、精神负担重、性格存在缺陷等。

③不利于家庭、社会的稳定。在调查中发现,留守的一方除了要照顾老人、孩子,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受着夫妻天各一方的情感煎熬。长期分居导致情感上的空缺给夫妻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压抑,容易引发夫妻感情危机。

④不利于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外出打工的收益相对较高,村组干部的实际收入大大低于外出打工人员,这些因素不断吸引着基层干部,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求辞职外出打工的干部明显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有一定文化的年轻人普遍外出,村组干部难有合适人选,农村干部后备队伍建设后继无人。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劳务信息中介,提高外出打工的组织化程度。准确的劳务信息是决定外出打工成败的首要环节,提高组织化程度不仅可以抗御和缓冲因劳务信息失误所带来的诸多困难,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打工规模,有效防范侵权和维护打工者的合法权益。

①是健全劳务信息中介机构。各地各级劳动部门应及时搜集劳务信息并对外,有的放矢地向相关地区和企业输送务工者。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正确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劳务中介组织,并对他们的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监督,充分发挥民间中介机构在劳务市场中的作用,严厉打击非法推介童工的违法行为。

②设立区域性办事机构。为使农村劳动力进行有序有效地转移,各地应在用工较多的沿海地区设立办事机构。其职能是搜集并传送企业用工信息,中转、输送本地的打工人员,维护打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为打工人员排忧解难。同时承担外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负责督促、检查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情况。初期开办费可由各地财政垫支,正式运作之后可以通过有偿服务实现收支平衡。

2.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和法律知识水平。各地在职业技能培训上,要以各职业技术学校与农广校为主要阵地,根据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确定培训内容,同时要开设相关法律知识方面的课程,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此外编印农民外出务工实用指南,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好务。

3.加强农村互助组织建设,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一是以自愿方式建立生产、生活互助组织,在农忙季节和需要帮助时提供互助,解决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解决因劳力不足而产生的稻田抛荒问题。二是建立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妥善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建议在新型合作医疗基础上实行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工作,解决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

4.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适当提高村组干部津贴。打工经济的重点在农村,管理的重点是农民,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作用,适当放宽村组干部工资标准,稳定农村干部队伍。

湖南省通道县农广校 胡益龙

上一篇:AMD胜利了吗? 下一篇:肉毛兼用羊 淡季高价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