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尿管在肝性脑病患者保留灌肠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03 07:50:19

气囊尿管在肝性脑病患者保留灌肠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 比较2种导管不同的保留灌肠法对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10月入住我院25例符合肝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每组均先予清洁灌肠后再予保留灌肠。对照组采取普通肛管保留灌肠,实验组气囊导尿管保留灌肠,观察并比较两组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氨水平、患者的不适反应、肠液溢出率、肛管滑脱率、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操作难易度。结果 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及药物临床疗效,血氨下降程度,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药液外溢,肛管滑脱率,护士操作难易度,对照组高于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 气囊导尿管灌肠法优于传统肛管灌肠法,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气囊尿管;肝性脑病;保留灌肠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过去称为肝性昏迷(hepatic coma)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1]。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其中氨中毒学说占有重要地位。有研究发现,临床>80%肝性脑病患者存在血氨水平异常升高,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2]目前,国内外肝性脑病治疗多以综合治疗为主,在此基础上加用弱酸性溶液保留灌肠,保持患者排便通畅,使肠道保持低pH值环境,是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进而降低血氨、促进病情及早恢复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传统保留灌肠法存在诸多弊端,如药液在肠管内保留时间短、易出现药液的外渗与肛管的滑脱、灌肠引起患者不适反应、操作及护理不便等,上述因素直接影响保留灌肠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此,我们对2012年1月~2013年10月入住我院25例符合肝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了气囊导尿管进行灌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 病例选择

1.1.1.1入组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肝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年龄14~75岁。

1.1.1.2退出机制 ①急腹症、肠道出血和穿孔;②严重痔疮;③女性月经期、早期妊娠;④严重心脑疾患。

1.1.1.3实验分组 按上述入组标准及退出机制随机选择50例患者。50例患者中,男32例,年龄20~75岁;女18例,年龄33~72岁;根据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3]分为一期28例,二期10例,三期12例。保留灌肠前,两组血氨浓度均(99.80±21.22)μmol/L。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血氨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灌肠方法及疗效判断

1.2.1药物配制 100 mL生理盐水+100 mL食醋,浓度50%。

1.2.2灌肠方法

1.2.2.1两组均给予常规的保肝、降血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调整肠道菌群紊乱等综合治疗,先均予清洁灌肠,在此基础上实验组采用气囊导尿管保留灌肠,具体方法为:①检查气囊尿管的气囊有无漏气,并将尿管侧面修剪;②患者取臀高右侧卧位,右半结肠是产氨最多的地方[4];③食醋打入输液袋连接输液器再通过玻璃接头连接气囊导尿管;④用液状石蜡后轻轻插入35~40 cm打开止血钳,使药液缓慢流入直肠,结肠胃病;⑤操作完毕后向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20~25 mL将气囊导尿管轻轻退到口,回拉有阻力后以阻塞,防止药液及导尿管脱出,止血钳夹闭导尿管;⑥1 h后导尿管末端连接低负压吸引器吸净残存在肠道内的液体,吸净后放松气囊,拔除尿管。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保留灌肠。灌肠药液均为50%食醋200 mL。两组病例均灌肠1 次/d,连续治疗1 w。

1.2.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氨水平、患者的不适反应、肠液溢出率、肛管滑脱率、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操作难易度。

1.2.4疗效评定

1.2.4.1显效 经灌肠治疗后患者意识转清,认知力、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恢复正常;大便污染床单量

1.2.4.2有效 经灌肠治疗后患者意识转清,但认知力、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仍存在一定障碍或减退(如答非所问、无法完成简单的计算题等);大便污染床单量

1.2.4.3无效 经灌肠治疗后患者意识未转清,认知力、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存在严重障碍。大便污染床单量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mann whitney秩和检验,P

2结果

2.1实验组患者灌肠过程中意识转清,认知力、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明显优于对照组(Z=-3.138;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灌肠液大便污染床单量的比较 实验组灌肠液污染污染床单量明显少于与对照组(Z=-3.79;P

2.3两种灌肠方法8 h后血氨较灌肠前下降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灌肠效果优于对照组(Z=-3.31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气囊导尿管更能有效控制灌肠液 肝性脑病患者由于括约肌控制功能丧失,灌肠时采用传统操作方法存在着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短,外溢明显等缺陷,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使治疗失败。采用一次性双腔气囊尿管法可防止药液返流,避免液体外溢,使药物完全进入肠腔,并有效地控制灌肠液在肠腔内的留置时间,从而弥补了患者不能有效控制排便而造成灌肠液外溢、保留时间的不足,达到预期的降低血氨、治疗疾病的目的。

3.2气囊导尿管比普通肛管插管深度增加 导尿管管径小,插管时对肠道刺激小,能插入足够深度[5]为防止灌入液体外溢,插管时一般将导管插入35~40 cm深度,使其导管所达位置在乙状结肠中段,协助再配合转换,效果会更 好[6],因其容量较大增加了灌肠液在肠腔内停留的面积,分散了灌肠液对局部肠壁的压力。

3.3气囊导尿管能更好的防止灌肠液反流 气囊内注人生理盐水后, 注液后的气囊封闭了导尿管与肠壁的空隙[7],从而使肠管紧紧包住气囊, 避免大量液体顺尿管周围流出污染环境,有效地防止灌肠液返流, 能保证灌肠液剂量准确并不污染床铺;灌肠过程中无液体从口流出,能有效地保留灌肠液至所需时间。

3.4气囊导尿管操作简便,减少护士工作量 操作简便,由输液器滴入,操作完毕后用低负压吸引器吸引出灌肠液,不需要护士守在床边固定管道,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治疗效果。

3.5气囊导尿管对患者刺激性小 尿管较普通肛管软而细, 易插入,对肠粘膜刺激性小, 无损伤, 插管时患者无不适;并能控制排便,灌肠液通过气襄导尿管直接流出,减少污染床单。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灌肠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但是患者不能很好的配合。使用气囊导尿管为肝性脑病患者灌肠,避免了使用一次性肛管可能造成的损伤和不适,能有效控制灌肠液在肠腔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床单污染和护士工作量,经临床应用,灌肠效果良好。而且操作方法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伍素华,李书章,刘东海.现在外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

[2]郭素梅.两种灌肠方法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

[3]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8-243.

[4]芦红霞,段晓莉,张催荣.肝性脑病患者采用右侧卧位灌肠方法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44(7):640-642.

[5]夏骏丽,杜凌燕.开塞露治疗便秘方法的改进[J].护理与康复,2008,7(10).

[6]单靖.肝性脑病患者行食醋保留灌肠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3,6(2).

[7]陈剑萍,艾玉妹,刘俊香.气囊导尿管灌肠与肛管灌肠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5).

上一篇:2205例剖宫产术指征分析 下一篇:决策树算法在病例组合费用测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