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孩子成功的催化剂

时间:2022-08-03 07:41:29

挫折,孩子成功的催化剂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成长的,被家长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孩子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从孩子发展的需要看: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有意识地让孩子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尝试一点点生活的磨难,使孩子明白人人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有利于孩子敢于面对困难,正视挫折并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设置适量适度的困难处境,磨炼孩子的意志;在孩子退缩时给予鼓励,并引导其正视挫折;设置交往情境,给孩子创设宣泄交流的空间;提高其对抗挫折的能力等,这都是提高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对策。

镜头一:中午放学的时候,烈日炎炎,学校门前,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走着,身后紧跟着一位气喘吁吁的老人,一手提着书包,一手撑着花伞。

镜头二:下午放学了,一个学生坐在教室的旁边,这学生的母亲正拿着扫把满头大汗地扫着地。

镜头三:下课了,孩子们排着路队走出校园,一个母亲远远看见自己的孩子走下楼梯,连忙跑过去一把拉过孩子抱着走下了楼梯。

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的镜头。这样的镜头固然能让人感受到长辈对后代的关爱,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潜伏在这些关爱背后的危机。在父母羽翼庇护下成长的这些孩子犹如温室里一朵朵娇弱的小花,他们失去了面对生活,抵抗挫折的能力,试问:他们怎能经受得起风吹雨打呢?现在孩子的心灵太脆弱了。这是因为他们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和家长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练和大的挫折。为使我们的未来在竞争中能成为能够经受挫折,勇于开拓创新的强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正如陶行知所指出创造的人生“是患难与欢乐所织成”,并告诫学生要懂得“失败为成功之母”。当前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下,抗挫折能力差,依赖性强,胆小懦弱。那么,教会学生如何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什么必须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1、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一种潜能不能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孩子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孩子的潜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和探究精神,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

2、挫折教育能打击孩子的骄傲情绪

有些孩子由于受到年龄、经历等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应当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让孩子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3、挫折教育能够使孩子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

孩子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因为从师长或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是别人已经整理好的,没有什么趣味性与探究性而言,识记是枯燥无味的,而只有通过孩子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才是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挫折教育能够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象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而只有孩子在学校中就遭受许多挫折,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那么,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孩子生活中有不同的活动,当孩子面临困难时,我们应该让他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只有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二、利用和创设困难情景,提高孩子挫折承受力

在孩子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孩子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孩子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我们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孩子来想办法解决,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同时,孩子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3.对陷入严重挫折情景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三、利用榜样作用教育,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要注意榜样的作用,在孩子眼中,老师是个高大的角色,无所不能,老师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老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孩子抗挫折能力。

例如:有些孩子遇到困难不敢上前的时候,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在榜样的影响下,孩子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孩子心理上的“我真行”。

四、多鼓励,改变孩子的受挫意识

孩子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老师要多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孩子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孩子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经历过风吹雨打,还能在风雨中傲然挺立的花朵才可以享受雨后阳光的沐浴。经历挫折对于生长在安逸环境下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健康成长的“催化剂”,让他们经受风吹雨打,直面挫折,战胜挫折,他们就一定能茁壮成长!(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上一篇:结合“快易网球”教学理念来培养网球教学能力... 下一篇:FOC中国风健身课程走进中学大课间活动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