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种研制生产共线管理模式初探

时间:2022-08-03 05:25:02

多品种研制生产共线管理模式初探

摘 要:随着军用电子装备要求的迅猛发展增长,各生产企业正从以前的先研制再生产向边研制边生产的模式转变,现行的生产计划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控性,以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研制生产;共线管理; 项目管理

近年来,我国军用电子装备需求迅猛增长,产品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各军工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以前先研制再定型批量生产的模式已经不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各企业只有采取“研制和批产并重”的模式才能占领市场,赢得客户。一方面,一些新产品边研制边生产,抢占市场,培养新生客户;另一方面,一些老产品采用老的生产模式批量生产,满足成熟客户的需求。

企业的生产线从以前的成熟产品批量生产变为研制生产并举的局面,使得管理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科研生产共线的管理模式与规律,优化建立确保科研生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确保建立兼顾科研与批量生产的混线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形成新老产品并举,新老客户共赢的局面,就成为了一个当下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现行生产计划模式主要存在问题

1. 许多企业的生产计划仍依靠计划调度人员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其主观性较强

计划调度的效率低,及时交货率低,伴随高库存,低周转率,客户响应速度慢。

2. 综合协调能力弱,共线管理模式未形成

任务量的增加,缺少横向协同和资源能力平衡,导致制造资源冲突严重。抢设备、抢人员的情况时有发生。资源短缺,管理权限不明,综合协调机制不力和缺乏主动统一调控等问题造成本已紧张的资源更加无序利用,不能达到效率最大化。新产品的研发生产沿用成熟的老产品批量生产模式,致使研发成本高,周期难以缩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3. 生产计划无论新老产品从上到下均以产品为对象,企业级计划与车间级计划均为纵向产品计划,计划层次模糊,车间计划员经常表现得无所适从,最终,工作中心的横向计划排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人喜好和人情驱动。

4. 生产计划和生产准备脱节,生产计划的可执行性差,最终表现出“计划不如变化”的尴尬局面。

5. 设计技术吃不透,给生产管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

产品齐套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些结构设计的缺陷需要补充完善,要求生产部门配合设计补充加工,完善设计改进。整机产品出产阶段甚至会出现一些技术难点,给设计人员带来困扰,造成生产进度的不可控,直接影响到供货进度,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声誉。

多品种研制生产共线管理就是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在同一制造平台上既要完成定型的多个品种的批产任务,又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新产品,边研制边生产,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新产品的研制出产,对在整个生产系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一协调、科学组织,形成的一个和谐快捷、结构简单、指挥灵活、明快高效的管理模式。

二、针对如上存在问题,现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1. 实时召开综合计划调度和项目专题计划调度会,是确保多品种科研生产共线管理的关键

多项目、多品种研制生产共线随时都有很多需要实时协调处理的问题,比如项目之间撞车,设备、原材料不到位,设计工艺技术缺陷等,若不及时全面协调,生产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状态。实时召开综合计划调度和项目专题计划调度会议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议要及时通报各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检查上次会议要解决的问题,现场协调解决新问题。

2. 建立有效的研制生产共线管理体系,导入项目管理,协调好各项目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推进并行项目管理

不仅要处理好每一个项目内部不同阶段的不平衡问题,还要处理好多个项目之间的平衡问题。由客户需求的缓急程度,处理好各项目之间的平衡问题,正确处理不同项目之间的利益分配,保证各项目都能顺利完成,以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 加强对企业生产任务的执行力

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研制开发产品项目总师负责制管理体制。项目总师合理调配研发人员,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研发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保障科研试验顺利进行,减少生产管理中的不可控因素。

4. 完善各种计划的编制

依托项目管理,从编制项目生产网络计划着手,加强物料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及时做好车间作业计划的动态调度,各计划层次之间及时反馈,及时完善,进一步增强生产计划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控性。

5. 加速现代化信息网络数字化管理的应用

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企业信息系统成为有机整体,促进管理流程规范、优化和重组,积累管理数据,固化管理成果,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比如ERP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减少以前计划管理工作中的繁琐工作,及时了解各方面信息,大大缩短计划下达周期,提高计划下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面对新形势下发展战略机遇和研制生产共线管理问题,我们应该抓住主要矛盾,深入研究探索,尽快形成自我满意、指挥灵活、管理到位、科学实用、简洁高效的研制生产共线管理模式,并将多品种研制生产共线管理的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编企业管理》 立信会计出版社 陈文安 穆庆贵.

作者简介:张佐宜,男,42岁,1991年毕业于四川统计学校综合统计专业,1996年自学考试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会计专业(专科)。自1991年-2004年就职于陕西长岭科技公司制造部从事产品计划调度管理工作,任计调员,室主任;2004-2009年就职于陕西长岭科技公司二分厂,主管生产副厂长;2009年至今,就职于陕西长岭科技公司二分厂,任职厂长,负责全面工作。

上一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营改增”后文化企业财税变化影响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