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法指导 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时间:2022-08-03 04:35:22

重视学法指导 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生物 高效课堂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31-02

目前,在农村生物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重教轻学”现象。教师大都比较重视教材内容的讲授,而很少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自还给学生。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笔者从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新课、如何听课、怎样在课后巩固所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刚开始时,教师要教学生阅读教材、写出学习重难点、记录疑问等预习方法,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做好预习功课。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便会养成课前自觉预习的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稍放开手,只提供给学生章节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自己列出预习提纲,进行自主预习。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基本步骤为:

(一)指导学生粗略阅读教材。展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把新课快速浏览一遍,对新课有大致的了解。例如,指导学生预习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时,教师可展示预习提纲:“(1)说出生活中你所认识的生物。(2)生物有哪些特征?(3)机器人、钟乳石属于生物吗?为什么?(4)什么是生物?”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指导学生精细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例如,在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一课中,教材在每一个与生物特征相关的知识要点后面都列举了相关的例子,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该课进行第二轮细读时,要提醒学生留意那些例子,引导学生分析例子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做好预习笔记。要求学生一边细读,一边在书上标出重点词句,并在笔记本上记录感悟或疑问点。例如,指导学生预习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时,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理解的问题或内容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在预习阅读笔记中写道:“什么叫实验组?什么叫对照组?”“如何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还有一些学生在笔记中写道:“种子萌发实验只探究了水、温度、空气因素。种子萌发需不需要光?需要肥料吗?”

(四)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很多学生在预习阅读教材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发现问题,不愿意去思考,或者不知道怎样去思考。他们的阅读停留在表面,导致听课时不能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寻找和发现问题,让学生加强问题意识。比如预习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实验内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在学生了解基本内容和重点后,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要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要把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遮盖起来?”“在实验中碘液起什么作用?”等问题。

二、教给学生听课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听课方法,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要听什么、记什么和思考什么。

(一)让学生明白要听什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上课时,带着在预习过程中记下的问题认真听课,通过听教师的讲解解除疑惑。当教师讲到重点和疑点时,边听边思考,紧跟教师讲解的思路。在听课时,要特别注重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在执教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鸟类的双重呼吸》时,让学生明白:鸟类的呼吸系统结构特点(有与肺相连的气囊)决定了鸟类吸气和呼气(即每呼吸一次)时都有空气进入肺部,从而进行了两次气体交换(即每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效率,满足了鸟类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同时要注意气囊没有毛细血管,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所以鸟类的呼吸器官只是肺而不包括气囊。另外,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讲评例题时,要能理解教师讲解的题目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又要注意此类题型的解答方法和思路;经教师讲解后,假如仍有些问题不明白,就要抓紧时间找机会向教师发问,直到完全弄明白为止。

(二)让学生明白要记什么。以往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时候都是原封不动地抄写教师的板书,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很差。所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要记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要记住教师讲的“新”的知识。二要记住“实用”的内容,如训练或考试中很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三要记住自己的知识库中所“缺乏”的内容,通过记笔记来弥补知识的缺漏。四要记好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五要记住课本内容和发散性问题。六要记住听课时候即时产生的种种体会和感悟心得。七要记住要求当堂完成的巩固性、检验性、提高性的训练试题。对所做的笔记,课后要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心得体会做好记录,消化所学知识,使其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让学生明白要思考什么。让学生在课上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锻炼和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在完成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节实验后,学生了解了基本内容和重点,了解到种子的萌发受温度、空气、水的影响。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回顾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积极思考并尝试解答以下问题:“你的实验结果和原来的设想一样吗?假如不一样,怎么办?”“植物生长需要光和肥料,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光吗?需要肥料吗?”“种子的种皮和子叶被虫蛀了,还能萌发吗?”“种子在任何时候都能萌发吗?”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思考题,或让他们做教材同步练习,通过练习促进思考。当他们被问题“卡”住时,可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来解答,也可让他们在学习小组中讨论,找出答案。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解答方法,听课时就会感到轻松、愉快、有成就感,即使一时不能解答,通过教师讲解,也容易接受、吸收,使学生产生一种想进一步认识、探索的欲望。

三、教给学生课后巩固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教学内容不等于将课本知识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巩固。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巩固练习时,着重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归纳――反馈”的梳理。如教学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鸟类》这篇课文后,学生对鸟类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特点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知识散乱,还未系统化,对知识的掌握还只停留在记忆层面,无法完成理解应用的相关题型。所以在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重新精读教材以及课堂笔记,巩固所学,一方面找出并记住基础知识,把好基础关;另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复习重点内容“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让学生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特点几个方面去归纳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把鸟类与其他脊椎动物进行比较,从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找出鸟类与其他脊椎动物的不同点,进一步归纳鸟类的特征,使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构建知识体系,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涵关系,让他们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和难点“双重呼吸”理解得更透彻。另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做一定量的不同梯度的题目来领悟本节内容,对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和巩固。

总之,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舍得放手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责编 秦越霞)

上一篇:有效调控小学课堂纪律之我见 下一篇:加强学校管理 促进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