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与网络社会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8-03 04:10:30

关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与网络社会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哈贝马斯所论述的“公共领域”中一些核心问题进行解读,并对照当前网络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征来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这一对比发现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着构建公共领域的极大可能性,并对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 网络社会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13-0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每个人都要遵守共同的规范,在平等交往的氛围中对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而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以其信息的易获取性以及网络空间匿名性、去中心性等特点形成了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为人们平等的参与讨论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平台,人们利用这种虚拟的平台进行充分而自由的交谈正体现了“公共领域”的特征,而这也表现出在网络社会中构建“公共领域”的极大可能性。

一、对“公共领域”、“网络社会”概念的理解

(一)对“公共领域”概念的理解

“公共领域”一词最早是由美籍德裔的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她所说的公共领域是指作为行动实现的场所,是人们平等对话、参与行动的政治空间。而对公共领域进行更详细的研究的是哈贝马斯,他于1964年给出公共领域一个更加规范的定义:“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1

公共领域就是介于国家和社会的中间地带,它调节着二者之间的关系,起着缓冲的作用。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的、由自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

(二)对“网络社会”概念的理解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网络社会”,从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开始,国内外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在本文中对于“网络社会”的界定,首先在于它是现实的社会,属于一种世界普遍交往的社会结构;同时它是充分将信息网络作为人类交往实践活动的技术网络。

从宏观角度进行理解,网络社会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在网络社会里,公民(即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建立密切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实现现实社会中的互动,从而形成了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二、公共领域、网络社会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公共领域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中间地带的公共领域,它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起着协调、缓冲的作用。在公共领域中,市民可以就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展开平等而开放的讨论,形成一种公共舆论,以理性、批判的精神影响国家公权力的运作。

根据哈贝马斯的实际语境,我们可以将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归结如下几点:

1、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中间地带,在这一领域人们可以自由、平等、不受约束的对一系列问题开展讨论,并能够不断地发表批判性的意见,而不必受政治权力、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的压制和束缚。

2、公共领域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所谓平等,不是指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上的均衡,而是指单纯作为“人”的平等,亦即抽取掉贫富和身份差距而仅仅作为自然人的平等。同时,公共领域具有开放性,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

3、公共领域强调公众意见和公众舆论的形成。“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2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中形成了公众舆论, 这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核心内容。公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一些问题提出见解,开展讨论,最终形成公共舆论。

4、公共领域强调理性基础之上的批评性和批判性。公共领域强调理性,这一特征对公共领域来说是标志性的,它揭示了公共领域得以形成的总体历史语境。由于公共领域面对公共权力领域而形成和存在,因此它一直以批评性和批判性为基本机制,在它的周围总会形成文学批评中心或政治批评中心。不过无论文学还是政治批评中心,都矢志不渝地将矛头指向上层阶级,以此来反对上层阶级的干预和介入,保护公共领域的私人利益不受侵犯。

(二)网络社会的内容及特点

网络新技术实现了从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到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的跳跃,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打破节约了公共领域的人际交往成本。哈贝马斯认为,当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而网络的出现不仅仅是作为公共领域的媒介,更为公共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1、网络社会具有平等、自由、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身份获得不再受地域、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的局限,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能成为同一社区的成员,成员之间基本上都是平等的关系。

2、网络社会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超越地域限制的社区成为现实,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瞬间实现跨国、跨地区的互动,这种压缩时空的交流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和沟通方式,为人类提供了革命性的新形势。

3、在网络社会中,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网络社会的成员的身份是匿名的,交往以符号作为中介3,同时还有“身体缺场”的特点。人际互动的匿名性为人们的互动创造了更多自由的空间,摆脱了实在社会中真实身份的羁绊,人们可以自由、随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自我。

4、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互动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虽然在频繁的互动中人们会形成共同的价值意识和对社区的归属感,但是这种凝聚力是建立在松散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进入或者退出;在有些情况下,成员的交流对象具有不稳定性,交流的过程也具有短暂性。

上一篇:汇率之争,路在何方? 下一篇: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