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忏悔的《忏悔录》

时间:2022-08-03 03:28:42

19世纪英国不但目睹了工业革命的完成、运动的潮起潮落、日不落帝国的卓然建立,而且还因此滋养了诸多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但对当代人而言,颇为不解的是,这些文学家中很多居然是因鸦片而闻名的。

司各特、雪莱、拜伦、柯勒律治、德・昆西、勃朗宁夫人等名家的创作或多或少都与鸦片服用有关;甚至可以说,他们中的一些人正是作为瘾君子,创作了他们的传世杰作。就此而言,德・昆西无疑最为著名,虽然柯勒律治也是因为鸦片酊所产生的幻觉,才留下了为其赢得鼎鼎大名的《忽必烈汗》。

德・昆西出生在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富商家庭,自幼天资聪颖,13岁时便能以拉丁文作诗,15岁时可以操流利的希腊语与人交流,所以,并不让人吃惊的是,他最终成为了著名散文家和文艺批评家,著述等身。

德・昆西的著述原本大多散见于各种刊物,而且很多都没有署名,加之关乎历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所以,笼而统之地评价其著述并非易事,但想必不会有异议的是,成就其文学家地位的《一个鸦片吸食者的忏悔录》(以下简称《忏悔录》)堪称其代表作。1821年,德・昆西分两期在《伦敦杂志》上发表了《忏悔录》;不知是因为副标题“一个学者生平之撮述”,还是因为他的“根据事实”这一声明,《忏悔录》发表后旋即获得了普遍关注和重视,于是便有了1822年的单行本。1823年,《忏悔录》再版时,德・昆西为之添加附录,说明他每日所服用鸦片之剂量,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的梦境之魁奇壮丽的一斑”。

《忏悔录》的主体分为三部分:“开场白”“鸦片带来的快乐”和“鸦片招致的苦痛”。“开场白”主要讲述的是导致德・昆西“在后来的岁月中吸食鸦片这一习惯”的“那些青年时代奇异经历的绪言性的故事”,包括他的牙疼和胃病等疾病的缘起、与监护人的不和、求学与逃学,等等;或许最能吸引眼球的是他流浪在伦敦时与安的相识和友谊。

“鸦片带来的快乐”讲述了德・昆西服用鸦片的经过。1804年秋,德・昆西因为牙疼洗冷水脸后睡觉导致了头部面部的风湿性剧痛,连续21天不止,第一次服用了鸦片。虽然德・昆西对“服用鸦片的全部艺术和奥妙”一无所知,但他确曾体味到了鸦片的神奇效果,以及服用鸦片后的无穷快乐。

“鸦片招致的苦痛”描述了瘾君子德・昆西的种种苦痛。原本精神抖擞的他现在萎靡不振,足有两年之久不能读书,“我相信,除开一本书,我将近两年没有读书了”。同时,梦魇纷至,幻象丛生,“我看到壮丽的城市和宫廷,这些是醒着的眼睛永不会看见的,除非是在云彩里”。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想起D.H.劳伦斯的评价,“我喜欢德・昆西。我一遍又一遍地读他的作品,而不感到厌倦”,但与此同时,也不禁要问,他意在通过《忏悔录》忏悔吗?在德・昆西生活于其间的19世纪英国,由于政府对鸦片销售没有任何限制,大众获取鸦片一如现代人可以随处购买阿司匹林,加之大众尚未建立起吸食鸦片与个人道德之间的联系,吸食鸦片十分流行。所以,德・昆西作为《忏悔录》作者可谓首先旨在寻求一种同情的理解:他不同于一般瘾君子,他服用鸦片不是为了醉生梦死或者寻求刺激,而是因为顽疾在身、药石罔效,不得已而为之。

其次,在德・昆西的描绘中,鸦片服用之后的离奇怪诞的幻梦总是伴以难以言传的情感体验:“温馨的、令一切为之倾倒的鸦片”是“从黑暗中心,想象世界的深处绽放的神圣花朵”。毋庸置疑,这样的描述是有炫耀之嫌的;实际上,他是在形塑一个浪漫主义的孤独英雄形象,抑或说把自己建构为一个敏感、不断探索、充满激情的诗人,一个利用鸦片进入奇幻世界探索人类精神未知领域的先驱。

德・昆西旨在借助《忏悔录》建构一种萨义德意义上的东方主义,即东方既神秘怪异、令人向往又令人恐怖;既象征智慧与吸引力,又传达残酷的印象;既能给人难以言传的幸福感,又会带给人地狱般的折磨。从这个意义上讲,德・昆西的《忏悔录》与忏悔无关,全然不同于奥古斯丁、卢梭、托尔斯泰等人的《忏悔录》。

上一篇:A股IPO中签率创五年新低 下一篇:高层一个月四次提“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