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迷惘的一代”

时间:2022-08-03 11:53:45

非常自我的一群人。不得不说,表面上看来中国年轻人有时非常自我,甚至到了不讲证据不讲理性,一味宣泄自己的情绪以凸现自己的主张的地步,好像是“只有我的一代”。

《网瘾战争》,再也没有一部恶搞动画能如此迅速地成为网络“偶像剧”。虽然这部闹哄哄导演水准低劣的偶像剧正在“我国网络活跃”的背景下被迅速地封杀,但它依然如烧不尽的野草般蔓延在中国互联网的任何角落里。这仿佛是它作为一个咒语。催眠世界所获得的效果。

《网瘾战争》的导演们正在让WOW玩家和乃至所有的网民相信,在中国互联网上,无论如何艰难,即使是面对防火墙、局域网与河蟹,他们的抗争也不会平息。

请铭记他们,这群蜗居在网络上的中国年轻人,2009年的夏天,他们戏虐了身价七千万的绿坝娘,更远一年的冬天,他们传诵着对河蟹的反抗歌谣,而现在他们在自己拍摄的《网瘾战争》中呐喊:

“我们已经习惯了沉默,

但这沉默,

并不代表奴颜婢膝,

这钟声。

会传给你我们的力量。”

《时代周刊》曾将中国年轻人定义为“我一代”――非常自我的一群人。不得不说,表面上看来中国年轻人有时非常自我,甚至到了不讲证据不讲理性,一味宣泄自己的情绪以凸现自己主张的地步,好像是“只有我的一代”。这或许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类似,“歌舞升平”的盛世,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被捧为“圣经”,无所事事的青年们烧着星条旗、兵役通知书,在城市的街角吹着口哨晃荡前行。

这就是所谓的“迷惘的一代”了。在《流动的圣节》里,海明威记录下有人对他的指手画脚:“你们就是这一类人。你们全都属于这一类。你们这些在战争中当过兵的年轻人都是一样。你们是迷惘的一代。”然而实际上,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将和《网瘾战争》推崇为偶像的21世纪中国年轻人,都是“失去自我的一代”:个人总是处于与社会的对抗之中。他们的痛苦在于,没有道德偶像和英雄,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没有伟大的人生目标。

每一代人都曾由于某种原因而感到迷惘,每一代人都是这样。如果一代人有一个共同体验,比如,经历过战争、灾难、革命的一代人。有一些共同体验,于是他们的迷惘会类似。“在路上”的美国那一代人会迷惘于他们空洞的思想与灵魂,2010年的这代中国年轻人则迷惘于为什么一个游戏始终得不到审批,迷茫于为什么“对不起,您的帖子含有非法内容”,迷茫于为什么十万元钱只能在城市里买一个卫生间。

“你们从小就对我灌输,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那现实呢?你们已经让我只能暂住在自己的国家,

难道我们精神上的家园,

连暂住在自己的国家,都不行吗?”

这段《网瘾战争》的台词愤怒而尖刻,只有深入他们。你才能体会到这些语言背后的力量。当年轻人有情绪或感情时,他们就想发泄,他们需要一个空间或渠道。这如同洪流。如果你挡住了一个方向,它就会流向别处,或者溢出。洪流需要有个出口。

也许有时,中国这“迷茫一代”发出的诉求做出的行动并没有真正地来自自我意思,而是随大流地盲从――这种盲从刚好是证明他们是没有自我的一代―这是由于他们对于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信息状况了解甚少,他们其实没有信息自由。而同时,中国教育模式让他们丧失了一部分自觉的意识与独立分析能力。但虽然他们提不出具体系统的纲领,不可能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更谈不到引导社会大众,但他们却依然朦朦胧胧地发出了不满的呐喊――这来自人类对自由和公平本能的向往。

几年前,中国青年人正被指责为“重物质、没有社会责任感、漠视政治、彻底的消费动物”的一群人。然而现在,在各自剧烈的人为压力下,中国年轻人的公民意识正在逐渐觉醒,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抗争压迫,争取精神上的解放与自由――从对抗河蟹的,到被戏虐的绿坝娘,到《蜗居》,到今日山呼海啸般的《网瘾战争》。

这是民族的幸事?也许是悲哀:中国青年人原本不用如此在夹缝中抗争与求生。如果他们拥有更好一点的生存条件,比如找工作不再那么困难,不用因买不起房而蜗居,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乐观;如果能够在社会公平正义中自信,让他们不至于再为理想破灭而愤世嫉俗,通过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努力,能让他们在安定的工作、生活中平静,那么,这将是非常优秀的一代人。

个人感情上,我对《网瘾战争》的制作者和支持者表示尊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只是原本,中国青年们的才华和精力不该发挥在这里,不该存在,《网瘾战争》不该走红。盛产愤青和“迷惘一代”的时代不是好时代。

上一篇:最在DotA 下一篇:“极速体验 我爱希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