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缘化人群多些关注

时间:2022-08-03 09:11:51

最近,贵州、上海、陕西等地接连出现了几起事件。事件均与群体有关:或本身便是;或虽由个体引起,却引起了群体性的关注。细察几起事件及其舆论反应,可以发现,在后果严重的事件之后,往往还有相当多的非理性声音起哄添乱,火上浇油。这表明,随着社会转型、竞争加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边缘化群体问题,已经凸显。

其实,产生被边缘化的人群,这本身并不可怕,或者说难以避免。社会要发展就要鼓励竞争,而只要存在竞争,就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失败者或失意者。但是,一个理性的社会必须将边缘化人群纳入主流视角,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关怀。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听任某些人群持续“边缘”下去,则这种现象终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可承受之重。

在这个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有过深刻教训。例如,2005年巴黎曾经发生过一场持续数十天的骚乱,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包括学校在内的许多公共设施被焚毁,并发生了多起暴力事件。对于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美联社的分析很具代表性:骚乱之发生,是因为那里的居民“感觉正在被边缘化,被割裂于社会繁荣之外。”当时的法国就业机会平等部长贝格贝亦反思道:“只有通过消除歧视,而不是部署更多防暴警察,才能重新恢复秩序和平等”。另一位政要社民党发言人朱利安・德雷则强调:“对富人区实施安全政策,忘记了普通大众”是教训之一。

这些分析和反思虽然角度不同,但殊言同旨,都触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即万万不能对边缘人群过于忽视,要充分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并设法给予帮助。

法国如此,其他国家亦是如此。令美国人头疼不已几成“规律”的枪击案,据分析也有许多是因为“边缘感”所致。去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学家迈克・梅尔斯就曾经指出:“愤怒枪杀”频发的真正原因,是美国社会的日渐分裂。还有,最近在日本秋叶原发生的一起致7死10伤的闹市血案,也有这样的背景原因。针对此案件,日本中央大学犯罪学教授藤本哲说:“当今社会存在贫富差距和低薪工作问题,由于不能适应社会而爆发不满的犯罪正在不断发生,可以说现在的犯罪正在呈现美国化趋势。”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社会发展越快,竞争越激烈,边缘群体的问题就将越严重。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缘故,中国目前的边缘群体问题还只是初现端倪,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边缘群体可以被忽视或搁置。首先,从收入水平上划分,中国的社会结构目前还是金字塔型,底层群体极为庞大,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一时间也还比较难解,这使得中国的边缘群体问题一旦爆发,可能会更加突出。其次,种种迹象表明,由于受到城乡差距、企业改制、分配不公、低福利政策以及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因素的影响,当下的中国社会亦充满着焦虑和不安,相当多的人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失衡感、自卑感和被排斥感,甚至还有个别人极易因此而产生仇视的心理。这些情绪和感觉,都是边缘感的“种子”。

因此,对待边缘群体问题,中国亟应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一问题防范或解决的好与坏,应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和谐程度。

一个社会的健康及和谐程度,并不在于主流群体的生活多么富裕,情绪多么稳定、多么乐观,更取决于边缘群体的感觉和情绪。如果一个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边缘化,边缘到失去了应有的尊严,边缘到难以维持基本生存,就有可能会产生绝望感。这将形成对社会阶层的严重撕裂,社会将因此出现“中空”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或某种范围内,社会秩序很可能因为这种“中空”而崩坍,就如同在不久前的瓮安事件中,人们所看到的那样。

也许可以这样认为,解决好边缘群体问题,未必能使社会发展更快,却一定会使社会发展更稳。如果边缘群体的问题解决不好,甚至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来越深,则必将形成对社会良性发展的阻碍。因此,对边缘化群体多些关注和关怀,帮助边缘群体回到社会主流,实属社会良性发展的根基。

(摘自7月23日《环球时报》)

上一篇:关注“心理贫穷”的社会危害性 下一篇:鹦鹉学话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