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角度 准确作答

时间:2022-08-03 05:11:15

我校刚刚进行的语文考试的诗歌鉴赏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 宋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簇,犹向陶公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问题: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3分)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字词的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通过阅卷,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一、审题不清,所选角度不准确

比如第2题 “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 ”,即赏析“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这一联。生甲:“写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写出了傍晚相见山坡的景色。”生乙:“从内容上看,写出了菊傲然于世、高洁傲岸的精神;从结构上看为全诗点明了主旨。”显然这两个学生审题不清,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生甲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上来就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答非所问。生乙的“点明主旨”也属于强拉因果。他们所给答案,赏析角度不够准确,导致该题不得分。那么这类赏析型的题目该如何作答呢?

首先应选准角度,其实对诗句的赏析,首先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词的赏析。比如炼字角度、修辞角度、色彩角度和考虑情感角度。

其次看清是“两个角度”,而有的学生只选了一个角度,比如生丙:“已晚”表现出作者对的喜爱,突出了诗的主题,令人深思。可见该生只是从情感角度进行了回答,是很难得满分的。而有些学生就回答的很好。请看生丁:(1)对偶用得好,“半山碧”与“一枝黄”对仗,堪称完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2)色彩对比鲜明,“碧”与“黄”勾勒出一幅深秋傍晚图景,凸显了的鲜艳美丽,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这一解答就非常棒。该生先按题干要求,从修辞和色彩两个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并且有分析性的语言,感情也答出来了。角度准确、全面,又有分析,这样的答案就得满分3分。

二、答案表述不够准确全面

比如第1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一生:“描绘了野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形象”。只能给1分,为什么?因为答案包含两个方面(1)生存状态:政缘在野有幽色,即在自然界中的客观形象,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1分)(2)内在品质:肯为无人减妙香?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总之,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分两个方面作答,即客观形象描述加内在品质挖掘,然后进行语言的整合即可。

三、语言表述过于笼统、宽泛,导致表达不恰当、不准确

比如第3题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一生:“采菊东篱下,表达了作者与陶渊明志趣相投,喜爱野菊且要做一个野菊一样的人”。大家可以看出该答案的表述过于笼统宽泛:与陶渊明哪些志趣相投?“喜爱野菊且要做一个野菊一样的人”,野菊又有哪些品质?点出来了吗?没有。因此,这样的答案很难得分,至多得1分填诗句的分数。而下面这个学生的答案:“该句化用了‘采菊东篱下’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高洁志趣”,就非常规范地回答了题干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要牢牢记住:怎么问就怎么答,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要笼统宽泛,不要含糊不清!

四、诗句回答不对,对于课内诗句,缺少理解性记忆、缺少灵活应用

比如第3题回答陶渊明的诗。生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诗句混淆);生二: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混淆);生三:悠然采菊东篱下(自编)生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混淆)生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混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准确理解课内古诗名句,并能灵活应用到课外,还是诗歌教学中要着重加强的。

总之,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必须仔细审题,弄清楚问题问的是什么、所问的角度,然后据此角度准确作答。当然,课内所学是一切的基础,只有把这个基础打牢才能从容应对任何题目。

作者单位:山东省费县第二中学(273400)

上一篇: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构建现代语文课堂 下一篇:常见义近字辨析(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