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时间:2022-08-03 04:40:10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所谓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化学教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设计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具有一定化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广泛适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中学化学教育目的。下面就在新课程理念下,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编写教科书时,要在内容编排体系、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为教学提供示范和启示;同时应留给教师较大空间,使教师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体现科学的学习规律,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苏教版教材采用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教材栏目体系作为教材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这些栏目为教材建构起一个立体网络式结构,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线性模式,支持建构性、结构性和整合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便于老师教,又便于学生学。教材的栏目丰富,有"交流与讨论"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探索,体验过程与方法;有"拓展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每一核心内容学习结束时,运用"问题解决"和"整理与归纳",让学生学以致用,或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组织和精致,理解、把握其中本质性的规律,建立知识网络,这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结构性和整合性。教材最显著特点是真正从实处促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大家觉得不用再像原来那样挖空心思地去设计教学过程了,只要把各种栏目都用上,发挥栏目本身的功能就够了,丰富多样的栏目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教材栏目的设置让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很自觉、自然的过渡到新的教学方式上,如开展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研讨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是熟悉新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要准确理解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的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教教材"的倾向。例如"化学平衡的移动"本单元内容较多较杂,对这单元的处理就体现了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本单元选取了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典型事例(合成氨)沟通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通过归纳总结复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通过"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和"交流讨论"学习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单元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平衡移动的原理,而不是具体的实验操作。

二、创设问题情境,科学地设计问题和问题的呈现情景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通过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合理安排好问题难度的梯度,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对错,只有观点"。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因为没有学习情景的学科知识,充其量只是知识词典,不是完整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呈现的情景,能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例如在"化学平衡的移动"单元总述中就设计了"交流与讨论"作为问题的呈现情景。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权威下的课堂生活,倡导的是师道尊严,课堂气氛比较压抑,课堂提问也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同一模式,追求青一色的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重视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而且传统的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有问题教学没问题化。让学生没问题进教室,没问题走出教室。因此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下课铃声响了,思维未断,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它的问题而存在。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第二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允许学生有形形的猜想,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不要胡乱猜想。这过程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转变观念,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创建师生双向互动、以探究创新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才能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预期的目的。

上一篇:借合作学习,筑高效课堂 下一篇:以史为鉴,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