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份额法的应用

时间:2022-08-03 02:19:59

偏离份额法的应用

摘 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分析和产业结构分析中有重要的用途。对芜湖市的三大产业构建了偏离份额模型,并应用构建的偏离份额模型分析了芜湖市三次产业在长江经济带城市中的竞争力,发现芜湖在发展农业和第二产业方面在长江经济带具备区位优势,拥有较有利的增长结构,但相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其他城市,芜湖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偏离份额法;区域增长;产业结构;区位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2-0001-04

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经济带中各区域产业、要素一体化流动和配置优化,这为长江经济带中的城市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为其融入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可能。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员,芜湖如何抓住机遇,在促进跨省市优势互补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本文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芜湖市在长江经济带城市中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找出芜湖市产业发展哪些方面于长江经济带其他沿江城市, 哪些方面弱于长江经济带其他沿江城市,为芜湖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建议。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Analysis, 简称“SSA”) ,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尔・ 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的。其后, 由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人在应用中又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基本思路为: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将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化分解为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以此来对比分析区域内产业相比较标准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和在某区域区位优势强弱。[1-2]

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方面考虑, 由于

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率为地区内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 而不同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征、供求弹性和生产率增长速度, 因此各部门经济增长率存在很大的差异。[3]若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的部门为主,则会对该地区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使该地区的增长率快于标准区域的增长率平均水平, 则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为“有利于增长的结构”;反之,则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并使该地区在增长的速度上处于劣势。

在区位(竞争)因素方面, 一个地区的地理区位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要素投入的生产率。一个拥有区位优势的区域, 其要素生产率将高于那些处于区位劣势地区的要素生产率。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构成与标准区域完全相同, 那么该地区总体增长率与标准区域增长率的差异就是由于竞争力因素的影响所致。[4]

二、偏离份额模型的构建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背景,可以构建芜湖市的偏离份额模型。设 表示 时期 区域 产业经济活动水平(用 产业产值表示),其中 表示长江经济带第i个沿江城市, 标志第j产业; 表示 时期长江经济带 产业经济活动水平; 表示 时期长江经济带所有产业经济活动水平之和(可用长江经

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表示)。即

长江经济带沿江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南京、武汉、杭州、宁波、长沙、合肥、苏州、扬州、常州、镇江、芜湖、安庆、铜陵、池州、九江、岳阳、黄冈、重庆、鄂州,本文实证分析芜湖与其他19个城市产业结构和自身区位竞争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在这里n的值为20,m的值为3。

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区域增长份额(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和区位偏离份额(竞争力份额 ),用关系式表示为: ,从而将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量分解为三个分量。

区域某产业部门的增长量( )也可以分解为区域增长份额(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和区位偏离份额(竞争力份额 )三个分量,即

代表基期(年),t代表末期(年),以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年为基期,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为报告期,即以2008年为基期,以2013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为报告期, 的取值是2008,t的取值为2013。

以芜湖市为例,定义区域增长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如下:

(一)芜湖市区域增长份额分量( )

用下标i表示芜湖市,j表示芜湖市的三大产业下标,因此芜湖市区域增长份额分量定义为:

上式中, 为长江经济带所有城市生产总值增长率, 代表基期(年),t代表末期(年), 代表假定芜湖市各产业均按标准区域生产总值增长率增长所实现的增长份额。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高于实际增长水平,则区域的总偏离值为正;反之,为负。

(二)芜湖市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

式中, 代表芜湖市按照标准区域(长江经济带)第 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标准区域(长江经济带)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芜湖市第 产业随标准区域第 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若芜湖市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 ,反之,则 。

(三)芜湖市区位(或竞争力)份额( )

式中, 代表芜湖市第 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标准区域(长江经济带)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标准区域相比,芜湖市在发展第 产业方面具有区位(竞争)优势或劣势;若芜湖市竞争力高于标准区域水平,则 ,反之,则 。

三、芜湖市三大产业的区位竞争力

依据前文20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以及三次产业的细分产业的增加值等数据,运用偏离份额法研究芜湖与其他长江经济带城市的产业结构状况,由公式1、2、3算得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的三次产业的区域份额、结构份额和区位份额,如表1所示。

由区域份额可以看出,芜湖的区域份额远远低于上海、南京等城市,由结构份额则可看出长江经济带的第三产业近年来增速很快,区位份额则表明上海的经济基数很大,然而上海三大产业的增速则没有长江经济带的平均增速高,芜湖的三大产业增速高于平均增速,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速明显。

(一)第一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从第一产业看,长江经济带20个城市的结构份额均为负值,这说明第一产业是长江经济带的“不利增长结构”,并使该地区在增长的速度上处于劣势。而芜湖第一产业的区位份额为58.5,这反映芜湖在发展第一产业方面具有区位优势,其投入在第一产业上的要素生产率将高于那些处于区位劣势地区的要素生产率,如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

近年来,国家注重“三农”问题,关心农业的发展,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力度,而芜湖在发展农业方面也具备区位优势,所以芜湖可以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农业要素投入、引进新型农业品种等方式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从第二产业看,芜湖的结构份额为-44,而长江经济带其他19个城市的结构份额也均为负值,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的结构劣势都很大,上海的结构份额达到-589.5,这说明芜湖相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而言,第二产业是“较有利的增长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芜湖经济的发展。从区位份额方面看,芜湖的区位份额为541.9,而上海的区位份额为-3307.7,与芜湖紧邻的南京市区位份额也小于芜湖,这说明芜湖在发展第二产业方面具有区位优势,其投入在第二产业上的要素生产率将高于那些处于区位劣势地区的要素生产率。

工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为经济发展释放活力。而芜湖在发展第二产业方面具有相对有利的增长结构和有利的区位结构,所以芜湖要加大工业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时要提高工业的投入产出比率,实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发展的良性生产发展模式。

(三)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从第三产业看,长江经济带的20个城市的结构份额全部为正值,上海的结构份额为836.4934,显著地高于其他城市,这反映上海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南京、武汉、杭州等城市的结构份额也达到了200多,而芜湖的结构份额为27.1863,虽然为正值,但是与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芜湖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的结构优势不明显。从第三产业的区位份额上看,芜湖的区位份额为14.8376,而苏州的区位份额为543.5778,重庆更是达到3714.7267,这说明芜湖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的区位优势也不明显。综上分析,芜湖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所以第三产业不是芜湖“有利的增长结构”。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相关数据及长江经济带20个城市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芜湖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产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优于安庆、铜陵、池州、九江、鄂州等城市,但产业发展现状不及上海、南京、武汉、杭州、重庆这样的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

第一,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5]由于长江经济带经济战略正处于调整中,芜湖市占据了一定的地理优势,应当做好承接长江经济带梯度转移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调整,引进江浙沪地区先进的生产发展技术,吸取江浙沪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更新自身产业结构,建立新产业、新企业、新产品,使得自身步伐能够相应地承接好江浙沪地区发展战略;同时做到带头作用,带动本省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将自身先进技术推移到周边产业结构更需调整的城市,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大而不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水平亟待提升,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具体到芜湖市,可以看出芜湖市第一产业在长江经济带具有区位优势,能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因此芜湖市可以利用自己的农业优势继续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鼓励建立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对农业金融业务支持的力度,增加对于农村产业的信贷投入。

第三,上海、杭州、宁波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虽很大,增速却处于放缓的状态。第二产业发展增速显著放缓,需要进行产业调整。南京等市的第二a业目前发展仍很迅速,但也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芜湖市的第二产业虽然也具有区位优势,但与江浙地区相比仍很落后,且第二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较低,竞争优势不足,应利用区位优势吸取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与南京等市进行有效的产业承接。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也有利于南京等市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升级根本性转移,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结构升级。

第四,芜湖市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相比于其他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达到与长江经济带和谐发展的目标,芜湖市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关的第三产业。要进一步抓住及挖掘自身的优势产业,并积极与上海、南京等城市进行对接,促进第三产业数量上的发展和质量上的提高,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朝,潘雄锋,孙玉涛.我国15 个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地理,2007(1): 113-116.

[2]向云,祁春节,陆倩.长江流域种植业生产结构的区域差异及转型升级[J].经济地理,2017(2) :148-155.

[3]乔为国,周卫锋.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及解释[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1):36-43.

[4]单宝艳,王立娥.山东省区域产业竞争力及其空间格局[J].华东经济管理,2016(10): 26-32.

[5]杨永恒,胡鞍钢,张宁.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差距和不协调[J].经济学季刊,2006 (3):803-816.

Abstract:Shift-share-analysis metho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y as well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authors build up a shift-share-analysis model for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in Wuhu and use the model to analyz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uhu has location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secondary industry compared with other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with a more favorable growth structure, but has no obvious advan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Key Words:shift-share-analysis method; regional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location advantage

上一篇:浅谈班级德育的有效开展 下一篇: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分簇结构的软件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