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定方眩晕停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时间:2022-08-03 01:59:11

协定方眩晕停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摘要】 目的:分析协定方眩晕停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协定方眩晕停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且胀、易怒、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LVA、RVA及BA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眩晕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血液流变学

doi:10.14033/ki.cfmr.2016.36.01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6-0021-0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患者自身病因引发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出现的反复发作性、间歇性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折、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是常见的引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1]。眩晕是该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常出现四肢无力等,且病情较为复杂、迁延不愈、发病率高,若不及时干预治疗,易引发脑部缺血,并对脑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诱发急性脑血管疾病,威胁患者的生命[2]。因此,对于该病症患者实施早期的干预治疗是降低脑部损伤及脑部疾病发病率的重要方式。本研究选取2014年

5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分析协定方眩晕停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45~70岁,平均(56.37±2.58)岁;病程3 h~4 d,平均(1.24±0.57)d;合并高血压12例,颈椎病11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4例。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46~78岁,平均(57.16±2.18)岁;病程3 h~6 d,平均(1.33±0.42)d;合并高血压11例,颈椎病10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患者临床病症以眩晕为主,且发作时伴随四肢无力,四肢不灵活等,同时出现吞咽障碍、视力模糊等。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其中对眩晕的诊断以风阳上扰证确诊,风阳上扰证则包括眩晕耳鸣、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苔黄、脉弦滑等。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且治疗依从性较好者。排除标准:肝、肾、心、肺、造血功能异常或合并重大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对药物治疗过敏的患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四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0496)治疗,30 mg/片,1片/次,3次/d。观察组则在尼莫地平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协定方眩晕停治疗,基础组方为,葛根5 g,川牛膝、泽泻、甘草各10 g,黄精、天麻各12 g,钩藤、法半夏、当归、红花、黄芪各15 g,丹参20 g,磁石及珍珠母各30 g。若患者痰瘀明显,可加竹茹10 g,瓜蒌12 g;若患者存在恶心呕吐等症状,加生姜15 g,旋覆花12 g;若患者肢体麻木严重,加桑枝、桂枝各10 g;若患者失眠、心悸严重,加酸枣仁、远志及朱茯神各10 g。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改善情况,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眩晕症状进行评分,分为头痛且胀、易怒、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四方面,每方面评分共3分,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反之,越轻;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3 ml肘静脉血,采用肝素抗凝后,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流速度,采用超声设备对患者头部血流速度进行分析,包括LVA(左侧椎动脉)、RVA(右侧椎动脉)、BA(基底动脉)。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字2 检验,P

2 结果

2.1 眩晕症状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且胀、易怒、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液流变学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血流速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A、RVA及BA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眩晕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病情较轻的患者可在闭目数分钟后便可缓解,病情严重者则出现胸闷呕吐、头重昏沉,甚至昏倒等[5-6]。因此,对于该病症患者,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有助于减轻眩晕症状,降低疾病发作频率。

在中医学内,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归结为“眩晕”病症范畴,认为由于患者受到瘀、痰、风、火、虚、外感等多种因素影响,进而导致该病症的发生。临床上在采用中医治疗时,以益气活血、健脾补肝益肾、祛风化痰为主[7]。协定方眩晕停药方中包括葛根、川牛膝、泽泻、甘草、黄精、天麻、钩藤、法半夏、当归、红花、黄芪、丹参、磁石及珍珠母,其中葛根具有解肌热、清风寒、止烦渴的功效;泽泻则可利湿消浊;钩藤用于清热平肝;法半夏有助于患者平燥化痰;磁石具有安神、平喘、聪耳明目的功效;天麻则可祛风通络、平肝潜阳,作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有助于中枢的抑制;黄精、甘草、黄芪可帮助患者补益固本,同时健脾益肾;川牛膝、当归、红花、丹参则可以疏通患者的经络,驱散瘀血,使血液活动起来,促进血液的流通[8]。组方中诸药合用,有助于祛湿祛瘀,疏通脉络,补气固本,使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较好的缓解。

本研究分析f定方眩晕停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指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头痛且胀、易怒、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LVA、RVA及BA流速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协定方眩晕停在治疗该病症时,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流量,降低机体内的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具有较好的解聚降黏的作用。一旦血液高凝状态解除,患者体内血流速度加快,大大降低了血栓形成的概率,进而减轻患者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由此可见,协定方眩晕停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提高血流速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协定方眩晕停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同时加快血流速度,降低脑部血栓形成的概率,缓解临床症状,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华,谢勇,郭耀良,等.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3):303-304.

[2]吴文刚,玛丽安,潘军英,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5):85-87.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2):37.

[5]黄琰.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气虚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眩晕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7):972-975.

[6]吴冰.参芪四虫汤联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0):92-95.

[7]戴晓瑛,王乃权.温针灸结合正骨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型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6):704-705.

[8]王进华.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川芎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2):2482-2483.

(收稿日期:2016-08-17)

上一篇:乳腺导管灌注联合三才疗法治疗乳腺疾病护理探... 下一篇:87例胸腰椎骨折CT诊断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