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裂缝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8-03 12:04:29

墙体裂缝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多年来,房屋在使用过程出现墙体裂缝,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公司。从这些年我们公司的实践来看,这些裂缝均不对主体安全构成威胁,属于质量通病范畴,但却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和外在美观,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预防,并力求达到最终杜绝这种现象发生的目的。现从作者多年来的施工实践出发,分析几点本公司砖混结构房屋工程常见砖砌体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一.窗台下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地基不均匀沉降。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两端由下而上形成正“八”缝,且首先在窗对角突破,还可在底层中部窗台下处突破形成由上而下竖缝;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时,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还可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

其次由于纵墙门窗洞口开洞较大(有的工程洞口超过2M以上也不设过梁,基础也不做相应处理),该部位刚度明显削弱,在窗洞口四角产生应力集中,引起墙体开裂。另外,窗台下八字缝往往是朝阳面(南墙)多于背阴面(北墙),因此也不能排除温度变化应力的影响。由于目前住宅楼结构形式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设计人员往往只重视强度而忽视了变形,在该设置伸缩缝的地方不设缝,地基处理也不细致,往往使住宅工程沉降变形过大,引起墙体及楼面开裂。

工程因为施工周期太短,在地基、主体未沉降完成的情况下,工程就交付了使用,而使用一段时间后,裂缝就出现了。

防治措施:

(1)设计人员在拟定地基加固和处理方案时,应将地基处理与上部结构的处理合起来考虑。上部结构处理的方法有:改变建筑物体形、简化建筑平面、合理设沉降缝、加强房屋整体刚度等,尽可能避免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上部主体开裂。

(2)外窗台下增设腰梁。梁截面高120mm,宽同墙厚,内配4根Ⅱ级直径12mm的纵筋和Φ6@250箍筋。对于承载力在150KPA以上的天然地基可在一层窗台下增加一道腰梁。承载力在120KPA-150PPA的天然地基可在一、二层窗台下各增加一道。承载力在120KPA以下或需大面积人工处理的地基可每层加设一道。

(3)对超过5层的砖混结构(含储藏室不超过6层)2层以下墙厚度改为370mm;外墙及楼地面外形设计尽量减少突变,在突变处应适当加强。

(4)砖混结构中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应严格按抗震规范执行,墙宽、墙高厚比,窗间墙宽度应按规范要求进行计算。

(5)伸缩缝间距可适当缩短,规范规定楼纵向长度≥50m设一道伸缩缝,建议改为40-50m长设一道伸缩缝。

(6)应督促施工单位合理安排工期,不能盲目求快,尤其是软弱地基及人工处理过的地基,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进度,以防上部主体结构完成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7)主体工程施工时应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砂浆强度必须达到规定强度后才能进行下一部施工,上部施工荷载也不能加的过早过快和过于集中,并严禁吊装荷载的猛然冲击。

二.顶层墙体裂缝:

顶层墙体裂缝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温差变形引发的砖砌体裂缝。这类裂缝较典型和普遍的是建筑物顶层两端内外墙上的斜裂缝,其形态呈“八”字或“X”型,且显对称性,但有时仅一端有。常见在两端1-2个开间内出现。这种裂缝常见与未设变形缝、隔热层、保温层的刚性平屋面屋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建筑物尤其是顶层外露面多,受温度、温度、季节及风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而室内外温差悬殊,由此使得砼结构层面的伸缩变形牵引其下的砖砌体超过其材料抗拉强度的结晶。以我市住宅工程为例统计,夏季屋面最高温度为60-80度,室内温度则为25-35度。冬季最低温度为-8~-15度,室内则为15-18度。这样的悬殊温差对刚性较强的砖混结构易产生较大的应力破坏。

(2)设计设计考虑不周。设计单位在设计中往往重视强度问题、抗震问题而对变形考虑较少,采取措施不够,这也是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砖混结构长高比控制不严、屋面保温层厚度不够、无架空层、端部房间纵墙开洞过大等都是造成墙体开裂的原因。

(3)砖砌体的施工质量也是影响墙体开裂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施工组织不合理、砌筑砂浆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灰缝不饱满、错误留槎、干砖上墙;墙体中的拉接筋漏放或少放、构造柱伸入墙体的钢筋不按规定埋放等都会形成开裂隐患。

防治措施:

从设计角度出发,可采取措施有将屋面保温层厚度较目前的做法加以提高,尽量不采用炉渣保温,保温材料要严格控制质量、含水率。屋面在有保温层的基础上增设架空隔热层。顶层端部房间纵墙尽量不设大开间窗,如确须开窗,窗口应尽量小,窗口周圈采用构造筋加强措施。在顶层端部房间内外纵墙及山墙采用配Φ6或Φ8钢筋砖砌体。外墙厚度采用370替代240砖墙,相应的外墙构造柱截面采用370×370mm以增强房屋整体性能。顶层两端房间纵横墙交接处设构造柱,内部设抗裂柱,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锚固。施工单位应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以减少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开裂。

三.不同结构接触处产生的裂缝 ,如后塞洞口与原墙体之间、钢筋混凝土梁与其下的砖砌体填充墙之间等。主要原因: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为1.0×10-5/℃,普遍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为0.5×10-5/℃,在同温度下,钢筋混凝土的伸缩值比砖砌体大一倍左右。故在混合结构中温度变化时,两种材料伸缩不一,产生的应力超过墙体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使墙体开裂,在交接处形成水平裂缝。后塞墙与原墙体之间由于砂浆的干缩变形而引起开裂。

四.由于内外墙抹灰空鼓形成的裂缝,大多出现在外墙转角及门窗洞口附近、施工洞口附近、外墙沿钢筋混凝土圈梁处等等。有的墙体在工程完工2-6个月内正常,但时间一长往往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空鼓裂缝现象出现。

主要原因:(1)抹灰用的砂浆配合比计量不准确,抹灰工艺不当,不进行分层操作,有时一次成活,抹灰层厚薄不均,在应力及外力作用下各层砂浆水化反应快慢差异大,强度增长不能同步导致空鼓裂缝 。(2)不按操作规程施工如基层清理不干净,不提前浇水润墙,拌好的砂浆停放时间过长,大面积抹灰无分格缝,气温干燥抹灰层失水过快又不及时养护等也会造成空鼓裂缝。(3)冬期施工,抹灰层早期受冻导致空鼓裂缝

治理措施:出现墙体空鼓裂缝,可采用如下治理方法:(1)用小锤敲打起鼓范围,弹好线,圈定一个规则的形状。(2)用切割机沿弹好的线切开墙面,把空鼓部分铲除。(3)用钢丝刷子把基层残余砂浆清理干净,再用有压水冲刷砖墙。(4)晾干后刷一道聚合物水泥浆,并在一个小时内抹好头度灰,注意控制砂浆稠度。(5)用靠尺刮平刮紧,接槎处要抹压密实。(6)等抹灰层稍干后用软毛刷子蘸清水沿周边接搓处涂刷一遍后再次细致抹压,确保墙面的平整密实。

五.线管敷设形成裂缝大多随线管方向为细小直缝,原因线管的埋设大多需主体完成后在墙体上剔管槽,施工时若剔槽浅了或线管固定不牢,使线管表面的砂浆太薄,在砂浆收缩后出现裂缝。

防治措施:

(1)在不影响主体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埋设线管前在墙体上剔槽尽量深一些,一般为埋设管后仍距墙表面2-3mm。

(2)用水泥钉绑铁丝把线管在墙上固定牢,按规范用清水冲洗后,

再用高标号水泥砂浆修补。

(3)如果线管槽横向截面较大,可采用细石混凝土修补,必要时预先钉上钢丝网。

结论:以上对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来具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同时在实践中应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墙体裂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分析 下一篇:小议35KV开关柜绝缘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