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河林区封山育林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08-02 08:02:49

东大河林区封山育林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从东大河林区的自然环境出发,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展封山育林的成效进行总结,探讨封山育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封山育林的对策。

关键词 东大河林区;封山育林;成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24-02

封山育林是以当地自然环境为前提,以植被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森林更新理论、森林可持续理论为基础,通过人工辅助措施,促进植被恢复和发展为森林、灌丛或草本植被的育林方法,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的新造林法”,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恢复植被、提高森林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在全国广泛应用,对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巩固荒山绿化成果、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完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对东大河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封山育林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为森林植被的恢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1 东大河林区的自然环境概况

东大河林区是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冷龙岭北麓,地处北纬38°01'-38°10',东经101°24'-102°10',以中山和高山为主,山势南高北低,海拔2700-3800m;林区属大陆性山地半干旱气候,全年日照2000-2300h,降雨量280-350mm,多集中在7-9月。≥10℃积温1000-1900℃,无霜期约100d;发育有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森林灰褐土(阴坡)、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棕漠土等土壤类型和亚高山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森林、草原、山地荒漠等植被类型。林区面积34560.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5883.2hm2,非林业用地面积18676.8hm2;林业用地中,乔木林面积4331.3hm2,灌木林面积8829.1hm2,森林覆盖率38.1%。东大河林区属石羊河流域上游,是东大河和西大河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区,每年为东大河、西大河提供约4.44亿m3的出山水,是金昌市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

2 封山育林的成效

2.1 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使封山育林工作顺利实施,东大河保护站先后维修和新建了新城子、南坝、老人头、三岔、西大河护林站,约2400m2,新建护林点190m2,改善了护林条件;维修道路130km,保证巡山查林、围栏建设、护林防火工作稳步推进:建设围栏110km,建设封育门10个,为封山育林有效开展和取得明显成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 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封山育林实施细则》的要求,修改和完善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制度25项,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完善检查验收制度,健全责任制考核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封山育林工程中,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考核、按标准验收,严把设计、招标、材料、施工、验收、管护等“六关”;认真落实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森林资源检查制度、巡山查林制度、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制度、封山育林资金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各项经营管护措施。保质保量完成上级林业部门下达的封山育林任务,做到封山育林建设规范化管理,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2.3 科普教育与宣传

在封山育林开展的同时,东大河保护站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林业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电台等公共媒体和各种会议广泛宣传有关林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封山育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农牧民集聚区、村镇、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印发科普宣传材料,宣传护林防火知识和封山育林的意义;在封育区各交通要道设置封山标志牌、宣传碑牌等设施,书写宣传标语。据不完全统计,东大河林区共设置封山育林碑28块、牌180多块,书写标语3500多条。同时,还制作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利用天气预报时间反复播放宣传口号,使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封山育林和护林防火知识逐步进入当地农牧民家中,科普教育与宣传取得显著成效。

2.4 植被的恢复

封山育林使森林植被迅速恢复,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质量提高。封育后2-3年,草本植物的高度增加5-20cm,盖度提高30%-50%封育3-5年,灌木林的盖度增加10%-20%。林下苔藓层增加59%-10%;通过造林和幼林地的科学管理,有244.1hm2的造林地郁闭成林,森林面积增加了1860.2hm2。通过封山育林,改善了森林植被和林分结构,在郁闭度0.4以下的林下,灌木层得到良好的发育,促进了林下更新和幼苗幼树的生长;有母树的疏林地、灌木林地,青海云杉幼苗密布于灌木林下,植被恢复效果非常显著。在封山育林区。采用适当的人工促进和改造措施,改善生物群落结构,林分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昆虫天敌数量增加,有效地控制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2.5 水源涵养能力

东大河林区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昌市唯一的天然水源涵养林区,随着封山育林力度的加大,林区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在东沟、西沟,干涸多年的河流逐渐有了间歇性的流水或水量增加;青海云杉林下土壤含水量有所提高,林内湿度增加,部分地段青海云杉树干上的苔类、藓类植物增加;灌木林和草地的盖度和地表枯枝落叶增加,减少了地表土壤的蒸发,苔藓层逐渐发育。

2.6 野生动物种群数置的变化

经过10多年的封山育林,林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在东沟、中沟、西沟、二沟、四沟等海拔2700-3100m的青海云杉林、灌丛和林缘裸岩山地,先后多次发现了马麝(Moschus sifanlcus)的新鲜粪便;在整个林区,青海云杉林及其林缘、灌丛和草地,甘肃马鹿(Gervus elaphus kansuensis)的活动足迹、新鲜粪便随处可见,近5年护林员每年在巡山查林中收集到的鹿角都在100kg以上;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也频繁出现在灌木林地,其他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3 存在的问题

3.1 与周边社区的矛盾

东大河林区的行政区域属金昌市永昌县,与张掖市肃南县和山丹县、武威市凉州区毗邻,周边共有2市3县约5万人的农牧民。封山育林后,偷牧、偷挖药材等一些人为活动受到限制,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来源和生活受到影响,使林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加剧,封山育林和巡山查林的难度加大。

3.2 矿产开发与植被保护和恢复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迅速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和个体户无视国家法律法

规和林业政策,非法占用林地的案件时有发生,矿产开发与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成为新的矛盾。

3.3 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差

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要求。东大河林区也开展封山育林地的监测,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监测技术的系统培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护林人员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意识不够,能力不强,加上监测手段落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的要求。

3.4 存在森林火灾隐患

封山育林3-5年后,灌木林、草地植被迅速恢复,地表积累大量的枯枝落叶,增大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护林防火的压力加大,特别是冬。春季林区干旱,枯枝落叶大量失水,灌木林和草地极易发生火灾;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林区道路不畅,灭火水源严重不足,更加增大了火灾隐患。

3.5 生态旅游与植被保护的矛盾

随着林区周边市县(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上林区内的云庄寺石窟群人文景观和地貌、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进入林区的旅游群众逐年增加,封山育林设施受到威胁,植被保护、巡山查林、森林防火的压力逐年加大,如何开展生态旅游、有效地保护森林植被、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是林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发展对策

4.1 林草植被的合理利用

随着封山育林的不断深入,林区植被盖度迅速增加。地表枯枝落叶和有机质大量积累,使森林火灾的隐患增大,木本植物种子的天然更新受到遏制,对目标植被的恢复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林草植被的科学利用规划,开展林草植被利用的途径、方法、强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林草植被,促进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恢复。

4.2 生态旅游的发展

生态旅游是传播生态保护知识、构建生态文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宣传现代林业建设、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唤醒和增强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的重要手段,要从教育入手,编制生态旅游规划。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发展生态旅游转变“死封硬守”或“死守硬堵”的封山育林思想,通过生态教育,倡导文明旅游,满足人们了解自然、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发展。

4.3 矿产开发与封山育林的协调发展

按照《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禁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在实验区经过县、市、省林业主管部门的批准,办理相关征占用林地和相关手续后可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要理顺各种关系,妥善处理封山育林与矿产开发利用的矛盾,改善林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林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惠共赢。

4.4 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

要加强科学研究,逐步开展封山育林的生态恢复过程和机制、封山育林模式和效果、封山育林的生态系统管理和政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封山育林的科技含量;通过科学研究建设和培养熟悉东大河林区生态环境特点的科技队伍,促进林区科技发展;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的系统培训,努力提高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平和能力。

上一篇:宗教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营造 下一篇:双辽市机械化植树造林推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