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化皮峪多金属矿矿床特征及找矿远景浅析

时间:2022-08-02 07:11:17

辽宁省化皮峪多金属矿矿床特征及找矿远景浅析

摘要:化皮峪多金属矿体及石墨矿体均赋存在古生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地层中,矿体受岩浆岩地层岩性控制,呈条带状北东向展布,铁、铝、锌矿化体赋存于中酸入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内,属接触交代型矿床。石墨矿赋存在接触带附近,属接触变质成因。

关键词:地质特征 接触带 蚀变

1.矿区地质

辽宁省化皮峪多金属矿矿区位于中朝准地台(Ⅰ)、胶辽台隆(Ⅰ1)、太子河-浑江台陷(Ⅰ12)、辽阳-本溪凹陷(Ⅰ12-1)内。

矿区面积较小,仅出露有古生界石炭系和新生界第四系地层。

新生界第四系(Q4):出露在矿区东北部边缘,分布在山前坡地及河谷中,为残坡积、坡洪积和冲洪积物,厚0.5-2m,岩性为粉质粘土混碎石、粉质粘土、砂、砂砾石。

古生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灰、灰黑色砂岩、页岩、碳质页岩夹煤层,局部夹透镜状泥灰岩。本组底部含有D层铝土页岩。厚度82.5-138.1m,与下伏的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古生界石炭系本溪组(C2b)在矿区内分为三个岩性段:

古生界石炭系本溪组三段(C2b3):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矿区中部,主要岩性为青、黄绿、黄色页岩,砂岩,灰岩透镜体和E层铝土质页岩,底部夹薄煤层。

古生界石炭系本溪组二段(C2b2):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在矿区中部,主要岩性为黄绿、黄、紫色页岩,砂岩夹G、F两层铝土页岩与薄煤层。Ⅳ号石墨矿体就赋存在该段地层中。

古生界石炭系本溪组一段(C2b1):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矿区中部,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灰色大理岩、矽化大理岩,矽卡岩。化皮峪Ⅰ号铅锌矿体、Ⅱ、Ⅲ号铁矿体就赋存在该段地层中。

区内本溪组地层与上伏的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与下伏的花岗岩体呈侵入接触,层厚149-459.7m。

区内构造主要为单斜构造,地层总体走向为北东40°,倾向南东,倾角一般为50-70°左右。未发现断裂及褶皱发育。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早期(ηγ52(3))侵入岩,为马鹿沟岩体的一部分,分布在矿区西北部,其岩性主要为肉红色、二长花岗岩,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组成,粗粒结构、似斑状结构,岩石多为块状构造。与围岩为侵入接触,其接触部位及附近多发生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蛇纹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角岩化。蛇纹石化在多金属矿体附近最为发育,向深部逐渐减弱。蛇纹石化与成矿密切相关。

2.矿床地质特征

化皮峪多金属矿体赋存在古生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地层与侵入二长花岗岩体接触带内,其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是分泌大量气水热液的岩浆,侵入碳酸盐岩围岩中,岩浆巨大热能使化学性质活跃碳酸盐类围岩与含矿热液进行交代作用,并在成矿有利地段矿物质富集,形成化皮峪多金属矿床,矿床成因应为接触交代型矿床。

从矿体在蚀变带中分布看,化皮峪多金属矿具明显的分带特点,可分为内接触带和外接触带。内接触带靠近岩浆岩体一侧为Ⅱ号、Ⅲ号磁铁矿体;外接触带靠近围岩一侧为Ⅰ号铅、锌矿体;矿区内Ⅳ号石墨矿体,发育在侵入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的本溪组二段含煤系围岩中,距接触蚀变带约20m,由于岩浆热力作用使围岩中煤层变质而成石墨,石墨矿体属接触变质成因,因变质程度较低为隐晶质石墨。

3.矿体特征

化皮峪多金属成矿区内共圈出四条矿体,其中I号为铅、锌矿体,II、III号为铁矿体,Ⅳ号为石墨矿体。其矿体特征概述如下:

I号铅锌矿体出露在矿区南西部(4-8剖面线间),呈南西向展布,产状:143°∠63°。呈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磁铁矿。矿体真厚度变化范围0.82-1.78m,平均真厚1.35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22.45%。Zn平均品位2.64%,品位变化系数为54.56%。Pb平均品位0.36%,品位变化系数为68.32%。

II号铁矿体出露在矿区北东部(0-4剖面线间),呈北东向展布,存在于本溪组一段蚀变带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120°∠62°。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闪锌矿,方铅矿。铁矿体真厚度变化范围:1.14-2.55m,平均真厚度1.88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25.31%。Fe平均品位40.50%,品位变化系数为21.94%。mFe平均品位为33.34%,品位变化系数为26.50%。伴生Zn平均品位为0.89%,品位变化系数为69.40%。伴生Pb平均品位为0.07%,品位变化系数为77.10%。

III号铁矿体赋存在本溪组一段蚀变带中,属II号铁矿体分支,产状:120°∠62°。矿体真厚度变化范围:1.41-1.94m,平均真厚度为1.29m,厚度变化系数为13.64%。TFe平均品位42.41%,品位变化系数为16.06%;mFe平均品位为38.22%,品位变化系数为20.47%。铁矿体具分支再复合的特点。

铅锌矿石和铁矿石结构构造相同,主要为不等粒结构,致密块状、侵染状、条带状构造。

Ⅳ号矿体为开采过程中发现的一条石墨矿体,赋存在花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本溪组二段含煤地层中,呈层状产出,受地层层位控制,矿石矿物为石墨,脉石矿物为透闪石、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绿泥石等。为细粒变晶结构,片状、块状构造。产状:116°∠62°。长170m左右 ,矿体真厚度变化范围:1.41-1.55m,平均1.50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3.56%;其平均品位为76.05%,品位变化系数为5.27%。

4. 控矿条件

⑴ 岩浆岩条件:岩浆演化过程分出含矿溶液,是形成矽卡岩矿床的先决条件。区内岩浆岩为燕山早期侵入岩,岩性为二长花岗岩,为马鹿沟岩体的一部分。化皮峪多金属矿床受该岩体控制。

⑵ 地层围岩条件:围岩岩性是决定矽卡岩及矽卡岩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它不仅影响成矿物质的沉淀,同时也影响成矿作用方式、矿体规模及矽卡岩和矿石的物质成分。

矿区出露的地层为石炭系本溪组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页岩、页岩夹灰岩,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部位为本溪组一段地层,岩性为灰色大理岩、矽化大理岩、矽卡岩,该段地层控制铁及铅、锌矿体。

⑶ 构造条件:构造控制含矿溶液的通道,也为成矿提供有利的空间

a 接触带构造:化皮峪铁铅锌矿体就赋存在侵入的花岗岩体与本溪组地层的接触带内,带内矿化发育,呈条带状产出,其形态影响着矿化富集,矿体受接触带构造控制。

b 单斜构造:区内构造为单斜构造,地层总体走向为北东40°,倾向南东,倾角50-70°。铁、铅锌及石墨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地层与矿体的分布具有密切的空间联系,地层对矿体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5.找矿远景

⑴ 矿区找矿远景

综合化皮峪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地质因素,接触带构造的深部是矿区找矿的远景区,通过物探等地质手段来寻找深部的盲矿体。

⑵ 区域找矿远景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和寒武系地层,主要岩浆岩为马鹿沟二长花岗岩体,参比化皮峪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沿侵入的燕山早期马鹿沟花岗岩体周边与围岩碳酸盐接触部位寻找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是区域找矿的远景区,同时也应注意接触带附近围岩中的矿化现象。

6.结语

矿区内多金属矿体为铁矿和铅锌矿,非金属矿体为石墨,铁矿与铅锌矿体为同体共生,石墨矿体为共生,铁矿中的锌为伴生。多金属矿体赋存在接触带内,为接触交代成因,石墨矿体发育在接触带附近,为接触热变质成因,矿体均受岩浆岩及地层控制。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区域矿产总结

2.辽宁省本溪市化皮峪多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上一篇:试析燃气轮机排气温度异常检测及诊断 下一篇:鼻骨骨折的法医学鉴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