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为官不易”导致的“为官不为”

时间:2022-08-02 06:12:14

警惕“为官不易”导致的“为官不为”

必须警惕少数干部因“为官不易”而产生的“为官不为”现象;必须认真治理“为官不为”、庸懒怠政,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让干部勇于干事担当。

党的十后,随着中央治吏力度的不断加大,一系列针对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的禁令密集出台,给干部戴上一道道“紧箍咒”,拉起一条条“高压线”。面对责任大、纪律多、规则严的现状,不少干部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

“为官不易”说明中央禁令正取得实效,也说明干部正经历着“阵痛”,更说明我国正在加快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警惕少数干部因“为官不易”而产生的“为官不为”现象。

“为官”的几种“不为”

时下,一些干部作风懒散、工作拖沓,备受民众诟病。其主要表现为:装聋作哑、充耳不闻,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瞒上欺下、弄虚作假,畏手畏脚、怕担风险,拖拖拉拉、议而不决,推诿扯皮、回避矛盾,东闪西躲、避而远之,空洞无物、华而不实。

干部“为官不为”、庸懒怠政者遍及各行各业,成因各异,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信念缺失,不想为。一些干部仅仅把工作当做谋生过日子的手段,他们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薄弱,是捂着“乌纱帽”上班,而不是拎着“乌纱帽”干事,把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忘得一干二净。正因为他们没有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把岗位当作是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也不可能为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甘于奉献。

担当不足,不敢为。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如何选好用好“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我们党一直在探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采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形式虽然可以选拔优秀的干部,却也容易导致“凡提必竞”“唯分取人”等情况。再比如,提名推荐干部却面临着如何破除“唯票取人”“论资排辈”等问题,这不仅容易让人产生“干得好不如人缘好”的想法,也容易让人认为埋头干事不易被发现和赏识。通常,勤政务实者、干事创业者敢说敢做,却也容易得罪人,民意测评的票数往往不高,这就导致一些干部心存余悸、谨小慎微,不愿干事创业,都争着去当老好人。

动力不足,不愿为。一些干部到了某个层级,或者年龄到了某一阶段,晋升空间变小或者已经到顶,觉得升迁无望后,就会更加看重来之不易的“成果”。为了千方百计地保全既得利益,这些干部开始奉行“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的信念,看摊子、守位子,推着干、看着干,不仅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也开始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混日子,慢慢熬退休。

能力不强,不会为。面对高要求,一些干部由于能力不足,业务素质和决策水平低,往往会有“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之感。加之不学习、不钻研,当面对知识保鲜期缩短、折旧率加快的现实,这些干部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只能靠“打球”“闯红灯”“搞变通”等传统做法解决问题。谈愿景,乏善可陈;讲运作,没有实招。因为害怕工作失误、害怕冒风险、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他们的工作思路不宽、方式方法不多,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而且由于“本领恐慌”,在面对问题时,他们通常会手足无措或不会为。

监督力度不足,不必为。过去,我们对干部监督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情况,很多监督措施只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并没有对为官不为者形成有效威慑,部分干部仍存在法不责众的心态。目前现有的机关工作制度规定还不能彻底地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这就让一些干部滋生了“做得多不一定有好结果”的想法,他们认为勤政务实、干事创业没有任何益处,只能心灰意懒、踌躇不前。

治理“为官不为”让干部勇于干事担当

3月7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因此,治理“为官不为”,整治庸懒怠政,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让干部勇于干事担当,志在必行!

加强宗旨意识教育和作风建设教育,让不为者想为。干部勤政务实、干事创业的动力,不是与生俱来、天然自成的,而是源自于干部对党和人民事业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源自于自觉的认同和践行,只有接受和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动力。因此,要不断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为举措,对干部加强宗旨意识教育和作风建设教育,让干部真正认识“我是谁,为了谁”。只有弄清楚“我是谁”,才会常怀感恩之心、责任之心、敬畏之心;只有立足“为了谁”,才会从思想上扫除慵懒情绪,牢记宗旨,摆正位置,端正态度,牢固树立为民意识,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从不为转化为想为。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让有为者有位。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防止“破窗效应”“劣币驱逐良币”的有力保障和支撑。要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氛围,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土壤”。倡导“干事光荣、不干事可耻”的舆论导向,让能干事、会干事的“有为”干部在工作中能够受到领导重视、同事认可、下属尊重。

一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让有为者在政治上有前途、有“奔头”。在选人用人过程中,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有为者,让“有为”干部成为领导者、管理者,让“无为”干部挪位置。

二要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通过轮岗,促使干部去思考、学习、适应,保持进取精神,激发工作潜能,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要探索干部合理退出和淘汰机制。“为官不为”者之所以大有市场,是因为以往对于“不为”缺乏严格的惩治制度,让那些“游手好闲”的干部无所畏惧。要转变这一情况,就要严格执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对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作风上不实在的领导干部要坚决调整,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打通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路径。

加强教育培训和锻炼,让无为者知道如何为。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的主阵地作用,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干部的党性修养,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干部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砥砺品质、锤炼作风、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处理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让无为者知道如何为。

加大问责,增强“一把手”对下属不作为现象进行“亮剑”的勇气。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一把手”如果不敢担当,热衷于当老好人、做甩手掌柜,下属就容易滋生“为官不为、庸懒怠政、失职渎职”的现象。责任追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利器。因此,必须加大对“一把手”的问责,让“一把手”始终牢记要把履好职、带好队伍作为首要任务,增强“一把手”对下属不作为现象进行“亮剑”的勇气,层层传导压力,让干部随时都不敢懈怠、不敢失责,切实让党纪严起来、作风实起来。

加强干部监督,让不为者不敢不为。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地管理监督,形成对干部的严格约束”。为此,要强化对“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的主体责任;要对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等行为严肃查处;要畅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加大对群众举报的奖励;强化新闻媒体曝光,抓反面典型,不姑息、不迁就、杀一儆百,让不为者不敢不为。

强化对干部的人文关怀,唤起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当前,党员干部面对各种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考核指标,“五加二”“白加黑”是常态。由于过劳过压,加之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心理,容易引起焦躁易怒、抑郁不安等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家数次提高干部工资待遇,但基层干部的工资水平还是整体偏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员干部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注重对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政治关怀、思想关怀、精神关怀、心理关怀、物质关怀,都会构成推动干部勤政务实、干事创业的动力,唤起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上一篇:中文情感分析综述 下一篇:弹好“钢琴”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