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世界的大将军”: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时间:2022-08-02 05:39:27

“幻想世界的大将军”: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于1866年出生在肯特郡一个贫寒的家庭,他的父亲约瑟夫曾经是职业板球运动员,后来经营一家五金店铺,母亲一直给有钱人家做仆人。1880年,父亲的店铺倒闭,威尔斯只好辍学。此后,威尔斯从事过很多职业,遍尝了人世的艰辛。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有钱的商人,所以,他们送他到布店做学徒,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学徒。后来,威尔斯到萨默塞特郡当过很短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还在苏塞克斯郡的一个小镇上给药剂师当过助手,1881年4月,他又到朴茨茅斯的一个布店做了两年学徒。之后,威尔斯在苏塞克斯郡的一家文法学校得到一个助教职位。1884年,威尔斯得到助学金(每星期一个基尼),进入了英国皇家科学院的前身堪津顿科师范学校,在这里师从于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威尔斯后来科幻小说的创作受到赫胥黎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很大。1890年,威尔斯以动物学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从1891年到1893年,威尔斯在伦敦大学函授学院教授生物学。

从1891年开始,威尔斯为一些报刊撰写文章。1893年,威尔斯患上肺出血。休养期间,他开始撰写短篇小说、散文和评论,进行科普创作。随后,《全国观察家》发表了威尔斯关于时间旅行设想的连载文章,1895年,这些连载以《时间机器》为名发表为小说。《时间机器》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幻小说,小说的出版迅即引起轰动,顿时,威尔斯声名鹊起。《时间机器》奠定了威尔斯作为科幻小说作家的地位,有评论家将《时间机器》出版的1895年认定为“科幻小说的诞生元年”。

《时间机器》没有传统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不刻意表现人物微妙复杂的情感变化,而是将重心置于对科学发展可能性的预测及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哲理性思索上,戏剧化地表达了作者威尔斯对人类社会终极发展处境的人文主义关怀。故事主人公“时间旅行者”乘着自制的“时间机器”穿越时空隧道,飞到公元8027年。此时,人类物产丰裕,然而,先进的生产方式及文明所给予人类的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却反作用于人类这个物种,人类呈现出退化的态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阶级分化产生了致命性的恶果,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别异化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由于长期不劳作、不思考,资产阶级的智力和体力都发生了退化,他们蜕变为体态矮小、纤弱的埃洛伊人,生活于地面上的豪华宫殿中,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智力水平却只相当于5岁的孩童。资本家的剥削对象,那些常年在地下工作的工人则异化为夜间活动的地下居民莫洛克人。辛苦的劳作使莫洛克人变得凶悍粗野、形如狐猴。他们生活于黑暗的地下世界,整日在隆隆的机器旁工作,以劳动养肥手无缚鸡之力的埃洛伊人供自己食用。经历了一系列历险之后,“时间旅行者”又飞到了更久远的未来。三千万年后的地球满目疮痍,唯一的活物是白色的蝴蝶和巨型螃蟹,即将熄灭的太阳发出微弱暗淡的光,空气稀薄的地球沦为一个冷凄、寂寞的庞然大物。此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类未来的前景,表达了威尔斯对文明和科技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的后果的担忧和困惑。在无限的时间和广袤的空间视域内,人类渺若纤尘,人类的未来风雨飘摇,威尔斯的科幻小说重新拾回了英国文学中那种对前途的忧虑和不安。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慨叹生命的短暂,然而,威尔斯却设想出了一架能自由穿梭于时空中的机器,不仅超越了自古以来困扰着人类的时光局限,更打破了牛顿确立的一成不变的时间观,以幻想的形式提出了“四维空间”的构想。如今,“四维空间”、“四维几何”已获得广泛认同。《时间机器》问世20年后,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时间和空间位移的相对性原理,阐述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时间机器》中荒诞不经、天方夜谭式的时空观竟然得到了理论证实。

继《时间机器》之后,威尔斯陆续发表了《莫洛博士的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神食》《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当睡者醒来》《获得自由的世界》等大批重要的科幻小说。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对后世的科幻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当睡者醒来》开创了“反乌托邦”小说的先河。前苏联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及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等“反乌托邦”小说经典之作都继承了威尔斯所开创的这一传统。

《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把读者引入了奇幻的月球世界。根据月球人所担任的不同社会职责,威尔斯赋予了他们不同的形象:数学家四肢萎缩,脑袋却硕大无比,警察肌肉发达,邮差腿脚细长。这些奇形怪状的月球人影射了在社会中从事各种职业的现代人。拥有最高智慧的“月球大王”四肢萎缩,脑袋却膨胀巨大,此后,“大脑袋”成为科幻小说中外星人的标准形象。

1898年,威尔斯在《星际战争》中首次描述了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间可能的文明;中突——星际之间的战争。从此,在科幻小说史上,人类和外星人之间一直烽火连绵、冲突不断。1938年,《星际战争》被改编成广播剧,奥森,韦尔斯买下广播权,在美国新泽西电台演播,当时适值“二战”前国际气氛紧张的特殊时期,“火星人来了”的广播即刻引起全民性恐慌,许多人信以为真,纷纷收拾行李到乡间避难,美国街头出现了类似于《星际战争》中伦敦附近大逃亡的景象。美国政府派出警察将广播剧本全部烧毁,但仍有部分剧本保留了下来。后来,剧本被公开竞拍,为好莱坞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所获,于2005年改编成轰动全球的电影《星球大战》。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有意无意地预言了科技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科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在《获得自由的世界》一书中,威尔斯发明了“原子弹”一词。书中描述,原子裂变时释放出极大的能量,人类企图把原子弹当做毁灭敌人的终极武器,最终,几百座城市在“原子爆炸的冲天大火”中化为灰烬。据说,原子弹的发明即源于此书。当时,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原子弹促使移居英国的匈牙利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博士前往美国,他说服爱因斯坦提醒美国总统罗斯福,人类确实可以利用原子裂变技术制造出威力巨大的炸弹。威尔斯的《获得自由的世界》促进了原子弹在现实生活中的诞生。在《莫罗博士的岛》中,莫罗博士对动物进行的肢体移植和大脑改造与20世纪的器官移植及动物无性繁殖的“克隆”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星际战争》中,火星人使用的“热线”类似于现代激光武器,“黑烟”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使用的毒瓦斯,小说所描写的火星人大规模荼毒生灵的场面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印证。威尔斯在《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中生动地描摹了宇宙航行的失重现象,人类在月球上的软着陆,以及飞船返回地球时在海中溅落等景象,这些大胆的设想均被现代宇航员登月及返回地球着陆时所采纳。

威尔斯青年时期生活的艰辛使他洞察了社会的弊病和各种社会不公。成年后,威尔斯致力于探索社会的发展与改革,他加入过改良主义的“费边社”,会晤过罗斯福,曾两度访问前苏联,受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接见。在科幻小说中,威尔斯密切关注科学发展与人性及社会的相互关系,将科学预见、文学技巧及社会人文关怀融于一体,创造出了典型的“软科幻”小说。威尔斯借助于科学幻想,对科学技术发展可能引起的负面作用提出了警告。他认为,如果没有社会的发展与人性的进步,科技的膨胀只能导致人类的灾难。

1939年,73岁的乔治,威尔斯独坐在酒会大厅的某个角落,为自己写下了短小的墓志铭:“上帝将要毁灭人类——尽管我警告过你们”,这种近乎玩笑的做法饱含着他对于人类未来及科学发展前景的忧虑与担心。

基于威尔斯对科幻小说做出的杰出贡献,他与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共同成为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人,二人并称为“科幻小说之父”。如果说凡尔纳开启了科幻小说的大门,那么,威尔斯则长驱直入、开疆拓土,指明了后世科幻作家可以继续探索的道路。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几大主流话题,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反乌托邦”等等,都是威尔斯开创的。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对20世纪的科幻小说,尤其对美国“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美国科幻作家、批评家詹姆斯,冈恩认为,威尔斯使“人类作为一个种族”的概念深入科幻小说的肌肤,所以,威尔斯的作品是现代科幻小说的源头。威尔斯本人则自豪地称自己为“幻想世界的大将军”。

上一篇:从《论语》看孔子的修身之道 下一篇:蛇年面相家居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