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灾区群众安置点见闻

时间:2022-08-02 05:04:25

北川灾区群众安置点见闻

在四川安县永安镇的北川灾区群众第三安置点,搭建了269顶帐篷,预计安置灾区群众1600余人。截至2008年6月26日,已入住北川旋平乡灾区群众和北川赴外省治伤归来的人员共688人。笔者从6月20日至22日,深入灾区群众帐篷,以和群众交谈的形式进行了调研。

感恩政府关怀

该安置点是在原来的农田基础上搭建的,虽然在帐篷内铺垫了一层火砖,火砖面上又垫上了防潮布、棕垫和草席,但住在里面,仍然相当潮湿。随着夏季的到来,不管是出太阳还是下雨,住帐篷的日子还是相当艰苦的。尽管灾区群众点的食品、用水、入厕、消毒等已得到基本的解决,但一些日用生活品仍然还比较匮乏。灾区群众常为能领到一双鞋或一把雨伞感到非常高兴。由于点内有部份从省外转回来的伤员,还有不少的老人和儿童,他们迫切需要一张木床,哪怕是能在砖上支一张层板,也能较好地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当笔者和灾区群众谈及在安置中对党和政府有何意见时,灾区群众们充满感激地异口同声的说“满意”。住在95号帐篷的旋平乡石厂村2组村民王采春、黄玉兰老两口说道:“胡总书记和温总理年龄比我们还大,几次到灾区来看望灾区群众,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当笔者走进96号帐篷,里面坐满了北川旋平乡瓦厂村一群妇女,其中最大的79岁,最小的31岁。79岁的姚顺珍老人讲: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未见过损害这么大的灾难。这次我们这么多的人受灾,国家花这么多钱来救助,我们很感谢。这种灾难要是放在过去,就算地震时逃出来,也有可能被饿死,很多人可能就只有出去讨水要饭了。60岁的张大英大娘说道:“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们的国家富裕了,才会有那么多的物资来支援我们,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那么多的好心人。”虽然安置点的条件仍然比较艰苦,但通过与灾区群众的交谈,你能感受到他们对党和政府充满了感激。

渴望准确的震前预报

尽管灾难正在成为过去,但大家还是希望今后我们的科研机构能够做好预报。在本安置点内的灾区群众,许多家庭不仅直接受到地震造成的灾害,还受到次生灾害――唐家山堰塞湖侵害。在北川旋平乡,几乎每个大家庭都有人员伤亡,家庭财产的损失也相当严重,不少家庭的原址现已成为唐家山堰塞湖湖底。灾区群众中有多人谈到震前的一些异常现象,如熊猫下山,长尾鸟惨叫。旋平乡石龙村的妇女金秀梅讲道:今年的天气也有异常,热时特别热,春季下雨比往年洪涝期还大。旋平乡敏溪村的妇女李世兰讲,她同院的一位老人早晨5点多在村头看见过地光。谈到地震,大家都流露出一种同样的渴望,要是震前能预报,该有多好啊!

满怀信心重建家园

灾后重建,是灾区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由于旋平乡的部分村庄已经被堰塞湖淹没,原地重建是不可能了。旋平乡的老百姓对重建的选址问题十分关心,瓦厂村3组30多岁的黄易琼、黄易容等妇女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尽快为她们选好重建的地址,安排好老人和小孩,她们就好出去打工,多少能挣一点钱为重建家园而尽力。旋平乡石厂村王亚刚一家就表示,只要不出四川,他们愿意服从政府的安置,过去他们一家主要是务农和做一点小生意,现在只要政府给一片安生之地,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来进行灾后重建。曾经家在北川曲山镇55岁的余志敏,在改革开放之时起,就靠自己白手起家,辛苦几十年,从未向国家贷过款,地震前拥有3个建筑配件厂,资产已经达到几百万,震前考虑到钢筋、水泥涨价的因素,将全部现金用来购买了这些建筑材料,这次地震,工厂的厂房、机器和这些材料全部被堰塞湖淹没,让老余一家一贫如洗。更令人痛心的是女儿、外孙的离去,让人一提起就伤心流泪。在双重的灾难面前,年过半百的余志敏夫妇并没有被压倒,老余向笔者谈到:自己也有一双手,愿意在国家的扶持下展开自救。原来在老余厂里的工人也希望工厂能重新建起,现在灾区重建也需要他们的产品,现在迫切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最好是用他过去的信用争取一点贷款,把厂再建起来。

在该安置点指挥部的领导下,灾区群众的安置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在有线电视没有安装好时,指挥部便利用无线话筒,向灾区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动员他们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区内各项管理。在这种特殊环境下,请安置点的中学生充当临时广播员,安置点的工作人员利用休息时间收集灾区群众需要的信息,定时向灾区群众播送,可以及时地传送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全国人民对他们抗震救灾的支援,也可以宣传一些灾区群众点内他们中的一些先进事迹,这样对在灾区群众点鼓舞士气,树立正气,从正面引导灾区群众面对地震引发的各种困难,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安置点,灾区群众现在最想了解的是关于他们安置的各项具体措施,特别是一些青壮年人,呆在安置点,心里非常着急,想出去打工挣钱,一是眼下老人和小孩放心不下,二是怕人不在,今后应该享有的安置措施又不能到位。他们希望有关的政策和措施能够尽快到位,因为他们也不想总是过这种靠救济的日子。敏溪村2组42岁的农民刘显茂说:我们也有一双手,也不想呆在这里等饭吃。但遇上这么大的灾,仅靠自己是没办法的,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尽快地给我们一些帮助和指导进行灾后重建。连外地志愿者都从老远的地方前来支援我们,而我们老是闲在这里,心里也很难受。

后记:走出安置点,笔者的心情非常沉重。希望党和政府的各项救灾措施能够尽快到位,希望安置点的条件能够进一步的改善,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灾区群众更多的人文关怀,希望灾区的同胞挺直腰肝,树立起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的事业中去,早日建成美好的家园!

上一篇:震后成都 仍是投资沃土 下一篇:陶土铺就富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