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的非语言因素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影响

时间:2022-08-02 04:19:23

静态的非语言因素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在外语课堂教学中,非语言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可小觑,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虽然有意识地关注其影响,但在实践教学中,静态非语言因素因其特殊性往往更容易被忽略。本文主要从跨文化和跨学科知识、教室座位安排、互动空间距离、教室背景和灯光设置、师生衣着仪表等方面出发,强调静态非语言因素在外语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影响,突出全面注重非语言因素对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外语课堂教学;静态;非语言因素;教学互动

一、引言

学校外语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和互动交往过程主要发生在语言层面上,而其时间、内容等多方面均受教学大纲限制。在外语教学法和学习方法的探讨中,一般更关注语言因素的影响,但在现实教学实践过程中,非语言因素却对外语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动作看到课堂教学互动的反馈,以便随时调节教学速度和方法,而学生也可以受到教师的表情动作的渲染,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这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教师可以用表情、动作、语速、语调等方式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辅助教学,从而使语言教学得到更好的理解和互动,而学生即使没有逐字逐句听懂教学指令或内容,也可以借助非语言因素更好地理解并进行教学互动,特别是在外教课上,非语言因素在初级阶段往往起着比语言因素更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借助图片、音乐、身体语言等方式来沟通。

可见,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非语言因素来辅助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是非语言因素在实际外语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

二、非语言因素的范畴

非语言交际因素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其界限也比较模糊。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把非语言交际同“直觉和臆测”[1]联系在一起,其主要原因便是非语言交际中很大一部分是身体语言,比如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动作和姿势等,其所表达的含义都是要接受者凭原有认知和所处的交际情境来主观确定的,所以往往带有直觉和臆测成分。

为了相对明确地对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进行归类,这里主要将其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动态的非语言因素主要包括上述身体语言,这也是在教学探究中相对重视的非语言交际内容,而静态的非语言因素则包括跨文化和跨学科知识、教室座位安排、互动空间距离、教室背景和灯光设置、师生衣着仪表等因素,这是跟身体语言相比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但其在外语教学中却往往起着不可小觑的教学辅助作用。

三、静态非语言因素

1.跨文化和跨学科知识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日益深入,外语教材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ABC的语言教学,不再把目标国家作为唯一指向,而是不同程度地包含不同地域和文化下的政治、经济、医学、宗教、地理、历史、文化、体育、环保、风土人情等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背景知识,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往往会妨碍教学互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同样重视相关背景知识的指导,可以采用图片展示、文字讲解、播放短片、布置课外阅读或题材收集任务,或与外国留学生和外教进行交流等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外语课上学得更深更全面,另一方面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见面礼仪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PPT或Flash展示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下人们常见的见面礼仪,除了文字描述外,还可以通过表演来加深印象。当然,这就意味着外语教师并不仅仅需要语言文化知识,同时还需要不断自我提高,与时俱进,在教材外要掌握更多的跨文化和跨学科知识。

2.座位安排

传统的外语教室座位跟其他科目教室一样,都是“秧田式”的,这种安排适用于大班的讲课式教学,使教师成为上课的中心角色,方便学生更好地听、记讲课内容,但这种座位安排却非常不利于进行课堂互动。而外语课则比其他课程更需要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交际,因此,近年来许多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外语教室,其座位安排可能是圆桌型、马蹄型或完全可以由师生根据教学需要自由摆放的活动式等。

在圆桌型外语教室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小组练习,教师则可以在进行指导的同时更好地关注小组成员的互动,这种安排比较适合视听和口语课。而设置马蹄型座位的教室则更适合开展报告型课程。一方面让听众把注意力集中到演讲者身上,另一方面比较好在开展互动讨论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到讨论对象。而对外语课堂教学而言最理想的则是可自由摆放的可移动课桌椅,不管是进行游戏、表演练习,还是演讲或辩论,抑或是一般的讲课,师生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座位安排。

3.空间距离

课堂互动时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往往受到座位安排的影响而较难调控,所以这里的空间距离指的是师生互动时的距离。

在师生互动时,教师可以调节自己的语调、语速或表述方式,或通过眼神、动作等身体语言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但往往容易忽视空间距离造成的心理效应。若教师站在过远的讲台上,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疏远感和权威感,若教师站得太接近,则又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如芒在背。所以,师生间课堂教学时的空间距离是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根据其造成的心理影响而分为四类[2]:

其一是4米以上的公共空间距离。对课堂教学而言,这指的是教师在能关注到全体学生的视线范围内尽可能离学生远一点的空间距离。尽管这比较容易造成师生间的疏远感,但却更能让学生产生权威感,有利于在课堂上进行语法、概念性内容等的讲解。其二是1.2到4米间的社会空间距离。这一般指的是熟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也是大部分课堂教学的空间距离。在这样的范围中,学生既不会感到因距离远而被忽视,又不会感到因过近而有压力。其三是60厘米到1.2米之间的个人空间距离,在这个距离范围内的教学互动容易让学生感觉受到个别重视,这对于教师进行鼓励式的课堂问答互动及指导学生小组练习等教学环节会起到更为积极的影响。其四是0到60厘米之间的私密空间距离。陌生人之间的这种距离往往会让人感觉受到侵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此距离范围内学生是否有排斥性反应。如果要进行个别互动,往往以低头或弯腰来与学生达到视线相平更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4.布景灯光

对于外语课堂教学而言,教室灯光背景所起的心理渲染和暗示作用往往会比语言指示更容易让学生主动进入相应的教学情境中,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在以目标国文化背景为教学内容的外语课堂上,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背景布置是必要的,比如贴一些地图、风景画、海报,做一些PPT,在授课时注意灯光调节,或适当配以音乐背景等,这既容易操作,又会达到相当积极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餐桌礼仪的课堂上,柔和的灯光和音乐,加上图片或实物背景,这样的效果要远甚于抽象的文字描述。这也是当下有些学校在外语教室别进行与相应目标国文化国情相关的装修布置的原因之一。

5.衣着仪表

教师职业本身对其衣着和仪表作出了一些规定,但在可允许范围内,结合外语课堂教学而适当调整自己的仪表穿着,对于师生教学互动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对“小红帽”这样的童话内容进行讲解、复述和表演为主题的外语课上,除了抑扬顿挫的讲解和教师的肢体语言外,相对鲜明活泼的衣着更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轻松感和积极性,而在以“犹太人大屠杀”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课上,则更适合暗沉的衣着基调。

四、结语

除了以上因素外,对外语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的静态非语言因素还包括师生的心理素质、教室多媒体设备的设置、讲台的高度等。在外语课堂教学中,非语言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小觑、不容忽视的,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虽然有意识地看重其影响,但在实践教学中,其中的静态非语言因素因其特殊性往往更容易被忽略。因此,在外语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学研究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应当全面关注非语言因素的积极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克服不利因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更好地进行教学互动,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Maletzke,G.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M].Opl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1996:76.

[2]Kaiser,C.Koerpersprache der Schueler.Lautlose Mitteilungen erkennen, bewerten, reagieren[M].Luchterhand,1998:83.

上一篇: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应用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