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时间:2022-08-02 04:08:36

论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并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的立法原则,最后针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进行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规划设计。

前言: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就也与城市的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规划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生态城市规划,就是以生态城市为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城市中的自然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构成一个复杂 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

1、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造成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源与3方面的压力。

1.1、人口压力

我国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不仅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而且成为中国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人们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本身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1.2工业化压力

我国工业化发动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同时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我国的建设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1.3市场压力

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外部负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为所有人都带来利益。显然,若没有这种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受到破坏的特点决定了 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才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市场经济的压力越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越大。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变我国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

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使城市出现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的现象,这些问题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即城市生态建设模式的运用,对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之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2.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 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能、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城市生态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简称生产生态位,包括城市的经济水平;一类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简称生活生态位,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解读,从宏观层面而言,城市生态位反映整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与吸引力,应以生活活动为主,同时生产活动不能与生活活动相冲突;从微观层面而言,城市生态位在提供优良的生态位方面对每个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从空间角度来看存在差异,但生态位大体是相当的。

2.2生物多样性原则

大量事实证明,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结构越多样、复杂,其抗干扰的能力则越强,因而也越容易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直接联系,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是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的体现。

城市生态环境是指特定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服装店相生相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由于与自然界的生物生存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城市生物多样性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在经济价值、丰富度、地球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等方面,城市生物多样性虽然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无法相比,但由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面积上,近距离地为城市人口服务,因而它是非常重要的。

2.3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演替性)原则运用与城市规则,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成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2.4生态承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及现代,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自然生态环境是限定城市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元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2.4.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

2.4.2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2.4.3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域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4.4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态质量与发展规模。

2.4.5要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在利用问题。通过对系统中人文要素的合理布局,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型建筑,增加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融合性、相互增益性,从而提高城市生态的承载力。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

3.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3.1.1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

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3.1.2改善自然 生态环境的规划

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遵重自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涝,还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

3.1.3绿化系统的规划

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相接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3.2.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前,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2.1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区的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等。总之,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结构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3.2.2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等。总之,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3.2.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费气物处置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条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总之,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淑娟。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2006―06―01.

上一篇:植物配置与建筑小品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下一篇:探析市政道路设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