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02 03:26:03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教师必须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搭建时空平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同时要精心设计练习,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中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敢于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实践活动

0引言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是创造力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1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1.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人时,安排了这样一段擂曲: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自己的拳头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变成一个侦察员,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探究。

1.2联系“生活画面”,揭示规律

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和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人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得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2在课堂小结中,激励再创新的欲望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学习过程的回顾,是将所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对这一过程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思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会的?”、“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发”等问题小结课堂,并诱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创新意识。课堂小结的过程实质上是让学生欣赏自己学习成果,体验“再创造”成功的喜悦,并对为什么取得这样的成绩进行合理归纳。这一过程同时又成为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探索创新的不竭之力,从而延伸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小学生创新的萌芽是极其稚嫩的,有时是不经意的流露,有时是从错误或怪异的答案中体现出来,更多的则是在自由自在的空间中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另外教师还应关心、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全心全意的和他们交朋友,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平等、融洽、友好的合作关系。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感染学生,让学生“亲其生而信其道”。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共振。

4提问”要创新

4.1提问要恰当,巧妙

恰当,巧妙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最好诱因。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精心设计,力避随意性。不要提很浅显,学生不需动脑筋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或问话里暗示了答案的问题。要善于激疑促思,也就是设计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提问,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灵感”。还要设计好新课的激趣,促进旧知向新知的迁移,新知识的重难点,易混淆处的对比辩析等环节的问题。

4.2提问要灵活,开放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一方面要突破思维定势,另一方面要鼓励思维发散。只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才能培养其创新的思维能力,才能激活思维的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提一些开放性强,自由度大的问题,给学生尝试创新的机会。如教《圆周长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用滚动法测量一个直径是10厘米的圆片的周长,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测量大圆形花坛的周长,你能让花坛滚动吗?用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学生回答出用绳子绕一周量出绳子长也就是圆的周长。接着教师用一条细线一端拴上一个乒乓球在空中旋转出现的圆问,你能用绳测量法测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摇头示意,教师巧妙设疑,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但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再引导学生测量计算直径是10厘米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师借助直观图形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的思维。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

5总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而课堂教学又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渠道。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把握时机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的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贾维亮,关小梅.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山西教育.2001,21

[2]李建宁.创设愉悦情境促进主动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01,4

[3]张建梅.创设生活化情境,体验生活化数学[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2

上一篇:注重教学细节 期待课堂精彩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