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银行农贷服务调查研究

时间:2022-08-02 12:54:49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银行农贷服务调查研究

[摘 要] 资金短缺问题是阻碍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巨大瓶颈。本文以上虞和黄岩的多家银行为例,采用访谈法对其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贷服务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的农贷服务中存在抵押担保制度欠完善、信用贷款门槛高、实际调研力度不足、贷款方式与营销模式较为落后、农贷质量较低等问题。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农贷;问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83

[中图分类号] F83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51- 01

0 引 言

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而银行借贷是其进行融资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利用“理性派”的农户经济行为理论分析了银行融资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性。最后,根据上虞、黄岩多家银行的实地调研结果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银行农贷服务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的界定

许多学者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范畴进行了阐释。黄祖辉与俞宁(2010)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为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三个类别。汪发元(2014)则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括为农业开发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王国敏,杨永清与杨元聪(2014)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一个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立体式复合型概念。

2 银行融资的重要性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借贷行为可以通过“理性派”的农户经济行为理论进行解释。作为“理性派”的代表人物,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T.W.Schultz(1987)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激励农民为追求利润而创新的行为。Popkin(1979)认为农户的农场完全可以用资本主义的公司来刻画,农户更倾向于按理性的投资者的原则行事。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借贷行为存在两个特点:更倾向于利用正规金融体系;逐渐靠近现代商业性金融体系。因此,银行借贷是解决其融资问题的重要手段。

3 银行农贷服务的调查总结

3.1 农业贷款的概况

从农业贷款的规模上看,不同银行间差距较大,从200万元到20亿元之间不等。农贷占银行贷款总量的百分比也大不相同,最少的不到5%,最多的高达67%以上。这与各类银行定位的主要服务对象、所在地区等因素存在一定关联。从统计数据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成功率在50%~90%之间。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成功率更高。目前,只有不到50%的银行由于政府的资金补助推出了政策优惠贷款业务,例如:政府农业部门扶持名单中的种粮大户可以申请由政府提供贴息的产品等。银行的服务效率有待提高,超过一半以上的银行办理农贷业务需要5~7个工作日。此外,借款人提交的证明资料越齐全,申请的贷款金额越小,其办理贷款的时间也会越短。对于大额贷款,部分银行需要一周至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办理。

3.2 农贷业务的特点

银行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保证贷款与抵押贷款三类。对于抵押贷款,银行可接受的抵押物一般为商品房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但是不接受农业用具与设施作为抵押品。各类银行尚未完全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仅有小部分银行正在试点。各类银行的最高贷款额度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不同贷款方式的贷款限额也不同。银行一般会指定农业贷款的用途,需要贷款人提供相关凭证来证明。各类银行的农业贷款利率普遍较低,有的银行甚至推出了低于央行基准利率的农贷产品。各类银行在设计农贷产品时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大部分银行的考察频率为一个季度或半年,考察频率最高的会每周甚至每天进行农村调研。此外,农贷产品的调整周期存在较大差异。70%以上的银行表示没有固定的产品调整周期,其余20%以下的银行大约2~4年进行农贷产品的更新或调整。

4 结 语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银行农贷业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由于村里的农民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比较排斥做保证人,保证贷款中存在“保证人难找”的问题。第二,部分信用贷款的门槛比较高,例如对农户信用的评级要求较高格等。第三,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范围较小,农民缺少有效的抵押品。第四,银行对农民融资需求的调查力度不够,相关农贷产品的更新周期也比较长。第五,不少银行尚未认识到互联网贷款与网络营销的重要性,贷款方式与营销模式较为落后。第六,农户贷款逾期的现象比较多,容易影响银行放款的积极性。

上一篇:21世纪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政策演进解读 下一篇:关于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