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率反弹呼唤“小学校”应适当存在

时间:2022-08-02 12:37:01

辍学率反弹呼唤“小学校”应适当存在

最新一期《求是》杂志栽文指出,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失当,导致辍学率出现反弹,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这让我想到年初在南方某报实习时,曾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采访了很多村民其中不乏有群众对此提出反对和质疑,他们担心布局调整后,能不能保障学生有书读、读好书,接受良好的教育,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本应是对教育资源的再分配,是对学校规划和合理布局的调整然而,调整后却出现了部分地区辍学率反弹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辍学率反弹的具体原因,在我当初采访已经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些地方已经发现调整和撤销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学校,虽然可以集中优质资源把学校办好,让农村的孩子走到城镇,开拓视野,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对一些孩子来说,上学远了,要考虑路途安全。如果住宿,政府就要增加校舍建设和生活设施的投入,学校增加管理的难度,家庭需增加一定的负担。

而这些原因的出现,是一些地方政府在调整布局时为了提高效率,采取简单、“一刀切”的撤销办法,并没有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进行调整的结果。原本是为了防止一些偏远、交通不便地区,在调整后学生失学和辍学,本应保留的教学点和小学被一刀切而撤销了。

政策初衷与现实相悖的强烈对比,让我想起家乡甘肃定西的一所小学,那里只有一名教师和一名学生全村只有60户。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提倡“人民教育人民办”,基础教育实行“镇办初中、村办小学”管理体制,在“办学办在家门口”的背景下,兴建了这所小学。学校教室极为简陋,桌椅都是村民自捐的。但令村民欣慰的是,自家门口有了学校,孩子有书读了。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改革税费体制,镇村财力无法保证义务教育的投入,特别是2001年起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村村办学的格局已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所小学也和其他小学一样因规模小、校舍简陋,面临因布局调整而撤销。

而这一时段,有能力的村民迁家到了城镇,孩子也随父母迁到了城镇上学,到村小学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直到剩下一个学生。一所面临被撤销的小学,在县教育局考察后,居然奇迹般保留下来了。原因很简单,村子交通不便,附近没有其他小学,为了保障孩子上学必须保留,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于是,这个村至今没有一个孩子辍学。

这所小学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了一个范本。布局调整必须考虑到偏远农村学生的上学难问题,面对如今辍学率反弹的困境,一些“小学校”的保留是很有必要的。

上一篇:台商担任人民陪审员提升司法公信 下一篇:大写的“顺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