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22-08-02 12:22:47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愈来愈被提高到足够的高度。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载体何在?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等方面,更是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和吸引每个学生自主进行绘画创作,在创作中着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使学生不断体验创新的乐趣,是我们美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放低身心,以儿童的眼光审视孩子的世界

童年是美好的时光,是充满奇思妙想的时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与幻想更是儿童思维的典型特征,也是儿童内心童真童趣的自然流露。他们的一些想法让人感觉好像是“胡思乱想”,甚至是荒诞的:弯弯的月亮挂在浩瀚的天空,美丽的嫦娥姐姐在月亮上荡秋千;翩翩起舞的蝴蝶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因为我们比花儿更香更美……这些在我们大人看来好像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在儿童的眼中,却充满了乐趣,也是他们感觉非常美好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儿童的这种创新素养,我们教师要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去发现与了解他们的这种审美感受。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创作一幅主题为“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的画。一个学生画出了一只金丝猴在哭泣,一群小朋友围在它的周围,他们有的给它送上苹果,有的递上香蕉,还有的给它剥好巧克力……再如,在“美丽的大自然”创作中,有一个学生异想天开,竟然画出了一个“空气过滤器”,人们生活在经过过滤的空气中,舒心惬意!可见,发现与引导儿童的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我们教师首先要尊重孩子,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去思考问题,从而不断发现他们心灵深处那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

二、巧妙引导,让儿童在画面中展示美好的事物

让儿童学会发现美,学会表现美,让学生在这样的展示美的冲动中,产生创作的激情,从而让孩子学会自主思考,学会自己造型。对此,我们教师要巧妙地加以引导,适当地给予点拨。如孩子在画画时,他们往往最初只能构建起粗线条的模型,比如,画几个小孩在做游戏,旁边画上房子,再配上几只小鸟和一个太阳。这样的构图几乎形成了孩子们大脑中画面的整体,而其他的细节则往往被忽视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画得很好!”鼓励他们沿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下去,在适当的地方丰富一下,画面就会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了。而如果我们用“你画得一点也不像”等类似的话语评价学生,则必然会扼杀孩子创作热情,让孩子产生创作的畏惧感。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认识形象,是以自己有限的理解能力作为基础的,对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强迫他们去接受,否则必然会招致他们的厌烦,创新的火花必然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湮灭。

如在启发儿童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绘画时,我启示孩子们思考。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可以画气势宏伟的新亚大楼,有的说,可以画弯弯曲曲的大运河。其中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我们淮安的特产――淮扬菜?”我问:“为什么?”原来在他记忆中,我们淮安已经举办了多次的淮扬菜美食节,自己也跟着爸爸去品尝过淮安美食,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我进一步鼓励他构想,如果选择场面太大,人物太多,则内容太过庞杂,不能很好地突出主题。而如果我们选择其中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加工,则更能突出主题。孩子欣然接受了我的意见,画面中只留下了几位大厨在精心烹制我们的淮安特产――盱眙龙虾,那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在大厨的手中很快变成了一道道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一幅《火一样的龙虾》展现在大家眼前,可谓画面鲜明,主题突出。

三、走进社会,发掘身边美的因子

生活是学生创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只有不断接触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才能激活其内在的创新欲望,不断为其创新奠定基础。因此,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给孩子们积累创作的素材,教师或家长要多给学生体验大自然的机会,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自然,接触自然,从而感受大自然之美。

记得一次我带学生去敬老院参观,那儿温馨宁静,绿树成荫,犹如世外桃源,老人们在此安享晚年,生活得幸福美满。更让孩子们感到奇怪的是,老人们生活得非常充实,他们要么在进行简单的雕塑,要么在刺十字绣,有的在剪纸,或下棋,甚至还有老人自己开垦荒地,种植蔬菜,这里处处充溢着幸福祥和的气氛。孩子们参观了之后,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感动,他们回来后,有的创作了《种菜》,有的创作了《晚霞中的老人》等作品,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总之,儿童创新品质的培养不是空中楼阁,它既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积累与体验,更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从而用手中的画笔,将心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定格,从而不断触发其创新潜能,让创新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浦东分校 )

上一篇:计算机在高校团体操编排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实践... 下一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转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