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公园景观游览与交通组织

时间:2022-08-02 11:12:12

滨水公园景观游览与交通组织

摘要:在滨水公园里,各种交通组织作为导引游览的路线,联系着各个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和服务。文章从游览行为特点、游览景观特点、交通组织的重要性、以及紧紧抓住人的亲水性特征等方面阐述滨水公园景观游览与交通组织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滨水公园景观游览交通组织 空间

1前言

所谓滨水公园,就是指紧靠水体,以满足市民休闲及游乐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滨水空间。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丽角色,其对人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似乎与祖先有着相同的本能――急不可待地、自觉地趋向水边。也许最初人们仅仅因为要饮水,沐浴身体或捕鱼而被水吸引,也许由于对园艺及灌溉认识方面,发现只有在湿润的条件下植物才能茂盛,动物才能茁壮成长,使我们增强了对水的亲近程度。

滨水公园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它有公园的一般特征,即适用性、多样性、开敞性、可接近性以及延续性等,但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滨水性,即以水体为主要的空间组成元素,围绕着水体空间进行游水、赏水等活动。

2游客的游览行为特点

俗话说水是一切生命有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生命从孕育开始终其一生都与水密不可分。经过许多景观规划研究结果表明,人群对进行自发性活动和“连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的场所的环境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游客游览滨水景观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亲水性、观赏性、运动性。尤其是对水边的环境特别钟爱,因此,滨水公园游客的游览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是体现在场所的特征:如视线通畅型、视野开朗型、水域空间开阔型;二是游客与环境的距离产生关系,分别是近、中、远。不同的距离都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三是对于环境设施建设,必须结合游客的游览行为特点进行组合建设。

3滨水公园的景观特点

在滨水公园里,景观游览的行为包括赏水、戏水、游水等。由于受到现代人文主义极大的影响,滨水景观设计更多考虑到人类的亲水特性,因此,在人们能够较好地控制水四季涨、落的情况下,努力更好的打造滨水景观。主要有几种处理手法,一是改造不同的水体变化景观,建造可变高度的感应木栈道和木坐凳;二是穿插形式多样的岛屿,滨水公园内的岛屿是景观游览中的一大特色,游人通过步行道到达岛屿内,观赏湖中的景色,同时也可以通过岛屿到滨水公园的另一边进行景观游览.这样可以丰富游人的视觉印象;三是通过连接各式各样的桥梁,生动的组织特色美景,同时桥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一道倒影,给整个滨水公园创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四是结合造型优美的码头以及放在码头里的船舶打造一个奇丽的驳岸景观,同时船舶的造型和颜色都要精心设计,来配合整个水上交通路线,充分展现水的景观层次感,从而体现水岸艺术空间的景观构想,满足人们对亲水性的游览要求。

4.1滨水公园动态游览的重要途径

滨水公园交通组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滨水公园动态游览的重要途径,如果把滨水公园比做一棵树,景观是枝头的果实。道路交通就是大小支干,游人就是通过支干去赏用果实,因此,一旦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失误,就会影响游人观赏风景,甚至破坏滨水空间的整体布局。如海口市“海口外滩”的滨水区交通组织就存在诸多不理想之处,主要体现在区域块状分割明显,交通方式单一,进入滨海区域的交通基本依靠车行,而有利于休闲购物和旅游观光的步行和水运没有得到有效的设置。

因此,在滨水公园里,连续的公共空间(如绿荫带、步行街、广场群和骑楼等)沿整个水边布置是保证滨水地区共享性的好办法。比如旧金山的鱼人码头一带,是连续不断的步行街、商业广场“节日广场”等空间,使滨海地区24小时都有活动的公共空间。只有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共享空间,人们才有参与的热情。这也是滨水公园交通组织的一个最理想的做法。

4.2滨水公园主体构架的形成意义重大

在绘画术语上常说点的组合构成线,线的围合形成面。面通过艺术家的勾勒成幅画。

在狭长的滨水空间里,通过几种不同的线路就构成滨水主体构架,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活动空间,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在自然界中,水体流向通常是从泉水-池塘-溪流-险滩-急流-叠水-湖泊-瀑布-江河-最终形成海洋,水对人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生态水系统的形成正是构成滨水景观重要元素,只有将这些元素完美的串联在一起,就是一幅美景。要进行功能分布就必须先把道路系统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滨水公园的主体构架,才能深入设计。

4.3各个景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交通是关键

从交通组织和观景两方面考虑,滨水公园里的道路贯通是加强景点之间有机联系的关键。例如齐齐哈尔市水上公园滨水景区交通规划建设环水系车行游览路和步行游览路两类。环湖车行游览路宽8--10m,以保证景区内各景点的交通连贯性,同时也是市民健身的健康运动通道。步行游览路宽3--5m,结合驳岸的形式,为游人提供良好的亲水游览空间,创造宜人的滨水环境。其他地段的游览道路宽2--4m,为以上两大类道路的贯通做进一步的衔接,在两岸的亲水处设置了游船停泊处,不仅增加了水上运动娱乐性,还促进了两岸的连接。

综上所述,滨水公园的交通组织是整个公园活动的纽带,没有便捷、舒适的通行线路;没有处理好人、车交通的关系以及没有处理好步行道、车行道、绿带、停车带、道路交叉口等各部分关系,必定会影响滨水公园的长期发展和经济效益。

5如何处理滨水公园交通组织与游览的关系

滨水公园的各种空间要素都与交通组织有关系。区内道路不但要承担足够的交通量,而且要线形流畅优美,同时要求道路与周围环境配合协调。设计良好的交通线路必须要满足人、车、环境及景观的需要,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道路景观需要一方面体现有水平和竖向组合而成的空间线形连续、协调,另一方面体现道路沿线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图像式的动态画面,这些动态画面与道路结构本身、沿线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融为一体。景观设计良好的道路,游人会因其流畅连续的线形和动态的感觉以及逐渐展开的变化的视野而感到轻松愉快,同时道路以外的人们会感觉到道路是一幅人工与天然协调一致的动静相融洽的风景画.因此,滨水公园的交通组织与游览线路紧密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5.1车行道与滨水景观游览的关系

5.1.1车行道的布置决定滨水空间的整体区域分区

合理有序的车行道布置决定了滨水公园城市空间的整体化。另外滨水公园车行系统还应该处理好与空间环境、建筑实体形态间的协调和衔接,不破坏城市滨水的空间形态。例如,城市交通横穿滨水公园,带来的在景观和步行空间的破坏,造成水域空间的分割,削弱了水体的完整性。因此,在滨水公园规划上,对车行道设计一个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沿水体周边环形布置车行道,车行道对滨水空间的整体区分是非常重要的。

5. 1.2车行道与滨水景观的关系

车行道作为车辆和人员的汇流途径,具有明确的导向性,道路两侧的环境景观应符合导向要求,并达到步移景移的视觉效果。道路边的绿化种植及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以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园区车行道两侧的绿化种植,要尽可能形成绿荫带,车行道,滨水一侧可设计2―3M的人行道,并串连花台、亭廊、水景、游乐场等,形成休闲空间的有序展开,增强环境景观的层次。兼顾消防通道的车行道可以设计成隐藏式车道,即在4M宽幅的车道内种植不防碍消防车通行的草坪花卉,铺设人行步道,平日作为绿地使用,应急时供消防车使用,有效地弱化了单纯消防车道的生硬感,提高了区内的景观效果。

在滨水公园里车辆对绿地的干扰是非常大的,如保护不好极有可能破坏公园的植物。因此,在滨水空间中车行道尽量与滨水岸线保持一定的距离。车行道是滨水公园的主干道,所以也是最先考虑它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一切道路都必须安全;一切道路都应当是整个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促使环境质量的提高而不是减低,一切道路都应该叫人乐于使用,这些是道路的共性。如风景区道路要求尽可能减少对原有风景的破坏,因而路幅狭窄、线形蜿蜓,并力求道路的边缘与风景连成一片。

5.2步行道与滨水景观游览的关系

步行道与滨水景观游览是最密切的,为了使滨水景观具有可观赏性,首先应能接近水边,进而能沿着水边散步,这两个条件很重要。

主干道、各次干道和水边安全地带的景观应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理想的印象。第一印象不佳将对河流空间的整体评价造成影响。

步行道能形成丰富的滨水区活动场所,既可以给人创造舒适愉快的步行空间到达水域,又是市中心与滨水区的联系。步行道的设计更应该人性化,譬如在步行道内是设置亲水观景平台,给游人留出有机的滞留空间,真正使人感觉舒适、自由、幽闲、集散步、观光、休息为一体,感受环境对身心的熏陶。

5.3桥梁与景观游览的关系

桥梁是人们生活、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也是组成滨水带景观的关键要素。桥梁景观设计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一是桥梁景观“包装”式设计方法。在社会或桥梁设计界有这么一种传统认识,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是一种误区。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建筑师应在桥位的勘测阶段便介入到设计工作中,并对桥梁、调治构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线型进行综合思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二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伪桥型”现象。现代的桥梁已不纯粹以满足功能为目的,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超凡的尺度均对城市或大地景观产生影响。桥梁设计既要保持对功能、构造技术、形态美学、材料肌理研究的传统.因此,我们在营造城市滨水带的桥梁景观时,一要保护好原有的城市桥梁特色;二要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创造城市桥梁固有的人文景观;三要用富有文化内涵的造型形式,体现桥梁在滨水带中的文化景观,突出文化美。如城市古桥梁文化反映了城市的历史、现代钢结构滨水桥梁体现了桥梁结构造型变化的文化、木结构滨水桥梁体现古朴文化。同时,桥梁灯饰也是一道景观。在桥梁上安装组成不同图案形状的灯具,并在两侧水面上架设投光灯,突出桥体形状,增强人们的夜间地域识别感。

6结论

滨水公园交通组织是构成优美的景观和公园功能的基础,是游人娱乐休闲活动与观光游览的纽带和动脉,对于滨水景观游览区来说,道路系统又是人们感受滨水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的重要通道。因此,滨水公园道路的规划与设计,除了必须满足道路交通的基本功能与技术要求外,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人性化处理成滨水公园交通组织与景观游览的关系,紧紧抓住人的亲水性特征,从而使滨水区的道路与景观环境达到和谐与统一。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彩色陶瓷防滑材料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下一篇:对地质勘察上测量技术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