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宁强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对策

时间:2022-08-02 11:05:14

试论宁强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对策

摘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使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林业改革目标,推动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宁强县县域实际,对山区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开拓农民增收渠道,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下经济;增收致富;模式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是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历史性的转变,也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林业发展,振兴林区经济,富裕广大林农成为当前首要任务和目标。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完成,为广大林区农民创造了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1.宁强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宁强县地处嘉陵江上游、汉江源头,总人口34万,其中农业人口31.1万,土地总面积324666.67hm2,林地面积238320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3.4%。根据调查统计,2011年,全县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收入达2992.26万元,只占农民年收入的18.89%,这与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3.41%的林地面积相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国有林场结合资源状况,开展了以森林旅游、林下种养业、生态茶园等林下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多种经营建设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示范带动效益。

2011年,全县从事林下袋料栽培的农户为1.5万户,产值达1640万元;从事林下中药材种植的农户为2790户,年产值达442.26万元;从事林下养殖的专业户为200户,年产值达1000万元。

2.发展模式

2.1国有林场引导模式

国有林场是林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11年,林场注册成立了汉水源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林场境内的汉水源森林公园实行市场化运作,打出“汉水源”森林旅游品牌,开展了以林下种养业、林下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多种经营模式,通过多方面努力自筹资金180余万元,确保了林下资源开发的顺利实施。

(1)开展垂钓及商品鱼养殖,在森林公园人工湖投放鱼苗16万尾,实现综合收入48万元。(2)在森林公园东人口区建起了特种养殖厂,放养大鲵3000尾,预计5年后可实现养殖收入600万元的目标。(3)实施林下养蜂,以各片区管护站为中心,在5个工区养蜂500箱,年收入可达15万元。(4)林下资源的高效利用,采取对外联合经营和招商引资的方式,开展以中幼林抚育为主的林下资源利用。先后对1333333hm2因病害、雪灾、风灾等受损的林木进行了抚育清理,将采伐和林材加工中的剩余物加工成木片、木屑和销售纸浆材25000t,实现林业产值1150万元,有效地改善了林内卫生状况,促进了林木生长环境。(5)种植生态茶园,在海拔1250m的红石梁林场景区,建起了高山绿色生态茶园667hm2,实现茶园收入80万元。

2.2一般模式

目前,全国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有林菌模式、林牧模式、林药模式、林粮模式、林油模式、林菜模式、林草模式和复合模式。要充分利用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比重大的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引导农户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发展以下几种模式:(1)采取林菌、林药模式,在种植方面利用林下、林中空地及疏林地,种植金银花、丹参、细辛、黄连、猪苓、天麻、柴胡等中药材,也可进行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类栽培。(2)采取林禽(兽)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养殖本地土鸡,在林中空地及疏林地从事林麝、野猪、环颈雉等特种动物养殖。(3)依托自然环境优势,开展中蜂养殖。通过对本地中蜂进行改良,摈弃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提高蜂产品产量和质量,采用商户与养殖户联营的模式,提高本地蜂产品附加值。

2.3模式化经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养殖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成熟,加之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足、光照适宜、昼夜温差小等优势,依靠森林资源开展有计划的香菇、木耳袋料栽培,本地土鸡养殖以及林麝、野猪、环颈雉等特种动物养殖,有效地增加了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收入。但是,随着养殖和种植规模地不断扩大,林下生态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过度的利用破坏了林下封闭的循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木的原生态生长环境。

首先,林药模式主要在林下及林中空地种植,对周边的生态环境破坏不大,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优化、改善林内卫生条件。其次,林菌模式主要在疏林地和林中空地进行,对矮小灌木林、杂草有很明显地抑制生长作用。最后,林禽模式主要在林下、疏林地和林中空地进行,对林地生态环境破坏最大,应该引起重点关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动物粪便不能及时处理,引起周边环境失衡,容易引起禽类各种传染病的发生。林禽养殖容易出现林木根部在外的情况,从而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林下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短期内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还不清楚,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探讨。所以,林禽模式在今后的林下养殖实践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要选择一些适宜林下养殖环境的品种和野生动物驯化技术,并要注重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3.宁强县发展林下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化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地辐射带动能力。

3.2资金制约因素大

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受到限制,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3.3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

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者颇多。

3.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全县仅在中药材种植和食用菌方面有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缺乏必要的配套和信息服务,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4.可行性建议

4.1正确引导

重点依托国有林场的示范带动效应,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和农家乐休闲旅游相结合,通过捆绑扶贫开发资金等各项惠农政策资金融合在一起,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注重规划引导,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一条适宜本地林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4.2制定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规范森林资产资源评估,鼓励林农林地、林权流转常规化,政府应加大从财政、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力度,尽快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综合配套政策的出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支持林下经济发展。

4.3加强技术服务,提高产品质量

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应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提高林下经济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4.4培养龙头企业

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各自的地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集中力量,引进和培养有实力、讲诚信、影响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抗风险的能力。

4.5政策支持

将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列入政策性森林保险的范围,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和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风险。

上一篇:浅谈新植小龙柏在豫北地区的防冻措施 下一篇:浅析马关县金城林场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