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异构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02 11:00:46

同题异构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摘 要:数学解题是学生集中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需的理论和方法取决于学生先前的联系经验,更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密不可分。下面就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愿与各位同仁商榷。

关键词:同题异构;数学解题;应用

求最值问题是中学数学中常见的问题,常见的解决方法有均值不等式法、函数单调性法等。根据不同的条件和信息选择解决方法。数学中的转化与化归思想在解题中至关重要,如何理解有效信息,更大范围地联系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成为解题关键。不同的数学模型体现不同的思维空间,展示不同的思维过程,体现共同的数学之美。

有这样一道求最值题:设b是1-a与1+a的等比中项,则

a+3b的最大值为多少?

根据题目条件可以直接得到数学信息:3b2=1-a2,条件中的等量关系得到直接体现,接下来针对问题a+3b的取值范围展开讨论。

解法一:条件变形得到a2+3b2=1,把(a,b)看作椭圆上的一个动点,令m=a+3b,问题转化为求m的取值范围。结合线性规划的理论与解题策略,限定的区域为椭圆上的点,a+3b=0得到直线方程,平移直线获得变量m的最值,直线与椭圆相切时,m取得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

解法二:由解法一得到a2+3b2=1,把(a,b)看作椭圆上的一个动点,令a+3b=m,问题转化为求m的取值范围。联立a2+3b2=1

a+3b=m,得到12b2-6bm+m2-1=0。由直线与椭圆有公共点,可以得到Δ=36m2-48(m2-1)≥0,解得m2≤4,-2≤m≤2,m的最大值为2。

解法三:根据解法一可以得到m的最大值在直线与椭圆相切时得到,所以联立方程,由判别式Δ=36m2-48(m2-1)=0,解得m=

±2,m=2。

……

以上几种方法其实都充分利用了椭圆方程这一数学模型,把变量的变化充分结合动点的分布,再现不同方法与问题的结合,体现出同题异构的精妙之处,反映的是解题思路,呈现的是方法,训练的是学生广泛联系的解题策略。

解法四(几何法):根据条件a2+3b2=1,当且仅当参数a,b都取正数时,a+3b可能取到最大值。

于是构建ABC,如图,使得C=30°,AB=1,设BC边上的高AD=b,BD=a,则有CD=3b,AC=2b。由正弦定理可得a+3b=sin∠BAC,当且仅当∠BAC=90°时,a+3b=2成立。

同一道数学题,采用了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不同,不一样的精彩,最终实现解题的目的。如果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那么效果会更好。数学解题的最终目的不过是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一目的来说,同题异构可以实现数学学习的方法与应用策略,更好地掌握数学内容。期待有更好的方法、更多的精彩与学生分享,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上一篇:录音机方法教学反思 下一篇:阅读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