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除草剂对裸燕麦田杂草的药效、燕麦产量及安全性影响

时间:2022-08-02 09:03:43

10种除草剂对裸燕麦田杂草的药效、燕麦产量及安全性影响

摘要:为筛选出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裸燕麦田的适宜高效除草剂,研究了10种除草剂在常规剂量下对田间杂草防效、燕麦产量及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除草剂在燕麦田的表现差异显著(P

关键词:除草剂;裸燕麦;药效;产量;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S 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5)02-0001-08

收稿日期:2014-10-14; 修回日期:2015-03-07

基金项目: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CARS-08)和农业行业专项(201003023)资助

作者简介:刘欢(1982-),女,山东招远人,讲师,在读博士。

E-mail:

赵桂琴为通讯作者。

燕麦是禾本科(Gramineae)燕麦属(Avena)的一年生粮、饲兼用作物[1]。世界各国种植的燕麦以普通栽培燕麦(Avena sativa)为主,也称皮燕麦;而在中国主要种植裸粒型的裸燕麦(Avena nuda),俗称莜麦、玉麦等。我国燕麦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高纬度、高海拔的高寒山区,是人工草地的主要栽培种,每年实际种植面积在100万hm2,其中华北、西北以种植裸燕麦为主,青藏高原地区种植皮燕麦用作冬春家畜补饲[2]。

杂草是危害燕麦田的重要生物因素之一,据报道[3],当田间杂草达到100~200株/m2时,可使谷物减产750~1 500 kg/hm2。近年来,我国对燕麦种质资源、营养成分等方面的研究屡见报道[4,5],而针对燕麦田除草剂的研究却十分局限,有袁卉馥[6]、冷廷瑞等[7]、郭小刚等[8]分别对冀西北、吉林、内蒙古等地区的除草剂在燕麦田间的药效进行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市场上几乎没有适用于燕麦田的专用除草剂,国外有相关产品但并未在国内推广使用,其相关研究也同样集中在除草剂对燕麦田安全性方面[9,10]。针对当前我国燕麦田草害严重,而燕麦田除草无规范性,加之市场上缺乏适用于燕麦田的专用除草剂等问题,筛选效果较好的化学除草剂种类及施用方法,解决杂草与燕麦争水肥、争劳力的矛盾,提高燕麦单位面积产量,在燕麦生产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市售的西北地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玉米(Zea mays)等禾本科作物田常用的10种除草剂在常规剂量下对裸燕麦田进行杂草防除,研究不同除草剂对杂草控制防效和对燕麦植株产量及安全性的影响,初步筛选出适合燕麦田杂草防除的除草剂种类,为燕麦田合理选择和使用除草剂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裸燕麦为白燕2号,由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提供;供试除草剂10种(表1)。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地条件

试验田设在兰州市榆中县良种场,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郊;年均降水量300 mm,蒸发量1 406 mm,年平均气温6.6 ℃,无霜期102 d,燕麦为该地区主栽的谷类作物之一[11]。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灰钙土,前茬作物为燕麦,试验前取土样,测定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指标为有机质8.7 g/kg,全氮2.2 g/kg,全磷1.1 g/kg,全钾16.5 g/kg,pH 8.26。播种期为2011年4月2日,播种机条播,播种量为150 kg/hm2。室内试验在甘肃农业大学实验室进行。

1.2.2试验设计及方法

将10种麦田常用除草剂分别施用于燕麦田,另设2个对照:对照CK1为不使用除草剂,人工除草;对照CK2为不使用除草剂,不除草。共计12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之间设隔离带,小区面积4 m×5 m。试验剂量均为产品推荐使用剂量,其中,处理1,2为播前土壤处理,需要播种前5 d进行土壤处理,土壤处理采用喷雾器在燕麦播种前进行全面土壤喷雾,出苗后统计出苗率;处理3~5为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需要播种后5 d趁土壤湿润时喷洒除草剂;处理6~10为苗期茎叶处理(于燕麦3叶期至分蘖期施药),将除草剂按设计用量兑水450 kg/hm2,用YS-16C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人工除草对照区在燕麦分蘖前期和抽穗前期共进行2次除草。

(1)田间草相调查于茎叶除草剂喷药前1 d,采用对角线法调查田间草相,每小区取1 m×1 m的样方重复3次,分别记录各小区杂草及燕麦的高度、盖度、多度,以燕麦为标准,计算杂草的相对高度、相对盖度及相对多度,并按上海农业科学院方法分级(表2),确定杂草的危害程度[12,13]。

高度:用尺子测量植物的自然高度,藤本植物测其长度。相对高度即样方内杂草平均高度与燕麦平均高度之比。

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用针刺法测定。相对盖度即样方内针刺杂草点数与燕麦点数之比。

表1供试除草剂及其用量

Table 1Herbicide treatments and dosages

处理代码除草剂名称施药剂量施药方法及机理生产商

148%氟乐灵乳油1 800 g/hm2选择性触杀型芽前播前土壤处理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

248%仲丁灵(A)乳油2 000 mL/hm2选择性触杀兼局部内吸芽前播前土壤处理江苏省常州农林药业有限公司

348%仲丁灵(B)乳油2 000 mL/hm2选择性触杀兼局部内吸芽前播后土壤处理江苏省常州农林药业有限公司

4240 g/L乙氧氟草醚乳油600 g/hm2选择性触杀型芽前播后土壤处理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5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900 g/hm2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芽前播后土壤处理瑞士先正达公司

658 g/L双氟・唑嘧磺草胺悬浮剂1 80 g/hm2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苗后茎叶处理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740%唑草酮悬浮剂60 g/hm2选择性触杀型苗后茎叶处理美国富美实公司

840%苄嘧磺隆粉剂450 g/hm2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苗后茎叶处理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

9200 g/L氯氟吡氧乙酸乳油750 mL/hm2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苗后茎叶处理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1072% 2,4-D丁酯乳油730 mL/hm2选择性内吸传导激素型苗后茎叶处理大连松辽化工有限公司

11对照CK1人工除草--

12对照CK2不除草--

表2农田杂草危害五级分级表

Table 2Five scales of farmland weeds damage

危害程度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多度/%

5级严重危害

100以上30~50

50~10050以上

4级较严重危害

100以上10~30

50~10030~50

50以下50以上

3级中等危害

100以上5~10

50~10010~30

50以下30~50

50以下5以下50~100

2级轻度危害

100以上3~5

50~1005~10

50以下10~30

50以下5以下25~50

1级有时不造成危害

100以上3以下

50~1005以下

50以下10以下25以下

多度:样方中燕麦及杂草个体的株数。相对多度即样方内杂草株数与燕麦株数之比。

(2)株防效和鲜重防效燕麦苗期统计出苗率,并对杂草生长情况进行调查。施药后15 d每小区对角线3点取样调查杂草株数,药后30 d调查杂草株数和鲜重(地上部分鲜重),计算株防效和鲜重防效。

株防效(%) = (对照区株数-施药区株数)/对照区株数×100

鲜重防效(%) = (对照区鲜重-施药区鲜重)/对照区鲜重×100

(3)产量测定鲜草和干草产量在灌浆期取样,每小区3个1 m样段齐地刈割,3次重复。室内先将样品105 ℃杀青30 min,80 ℃烘干至恒重,留下干样测产。

粒籽产量在成熟期取样,每小区对角线法选取有代表性的3个1 m2样方收割计产,并全区收获测产。并在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燕麦考种,分别测定其千粒质量、株高、有效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和穗长等产量指标。

(4)安全性调查

在燕麦出苗期调查对照及土壤处理条件下1 m×1 m样方的出苗株数和苗期株高,重复3次。并计算相对出苗率和相对苗期株高。

相对出苗率(%) =(土壤处理区燕麦出苗株数/对照区燕麦出苗株数)×100

相对苗期株高(%) =(土壤处理区燕麦苗期株高/对照区燕麦苗期株高)×100

药后不定期观察燕麦生长情况,如有药害,按文献[14]的作物药害分级标准对药害进行分级(表3),并记录药害症状、后期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抽穗的影响。

表3药害分级标准

Table 3Grading standards of herbicides injury

药害级别代号药害程度特征

0-生长正常株与空白对照株无异

1+20%以内叶尖灼伤,或叶片出现斑点

2++20%~50%叶片发生药害斑点

3+++50%~0%叶片发生药害斑点或10%枯萎

4++++70%~90%叶片发生枯萎或有20%死亡

2结果与分析

2.1燕麦田草相调查

田间主要杂草为藜(Chenopodium album)、卷茎蓼(Polygonum convolvulus)、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q蓄(Polygonum aviculare)、野油菜(Brassica juncea)、刺儿菜(Cirsium setosum)等一年生阔叶杂草及少数以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为主的禾本科杂草,同时还零星分布着野苜蓿(Medicago falcata)、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荠菜(Capsella bursa pastoris)、酸模(Rumex acetosa )等杂草,但数量较少。在施药前各种杂草多处于2~4叶期,分布密度可达到54株/m2,平均株高为3.14 cm,燕麦种植区的杂草分布较为一致,所有杂草在白燕2号的田间多度为28.19%(表4),对燕麦田的危害程度可达到2级轻度危害(表2)。其中,藜是为害最严重的主要杂草,分布广、数量大,占所

表4苗期燕麦田杂草的调查

Table 4Survey on weeds in oat field at seedling stage

杂草种类密度相对多度/%相对高度/%相对盖度/%

藜18.889.8614.476.72

卷茎蓼11.676.1024.304.99

打碗花9.625.0319.856.04

二裂委陵菜4.812.516.362.29

马唐4.322.263.871.52

野油菜1.890.997.581.21

q蓄1.020.536.320.71

其他杂草1.740.9117.12

全部杂草53.9528.1912.4824.13

有杂草比例的30%左右;卷茎蓼、打碗花的危害也较大,这2种植物都是缠绕茎,且繁殖力强,对燕麦田的不利影响超过藜,其他几种杂草的危害较小,所占比例均在10%。

2.2供试除草剂对裸燕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不同处理对杂草的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白燕2号燕麦田,药后15 d株防效以人工除草防效最高,为80.39%,其次为处理6(双氟・唑嘧磺草胺),二者均与其他除草剂差异显著(P

播前土壤处理除草剂中,以处理2(仲丁灵A)的防效较好;播后苗前土壤处理5(精异丙甲草胺)的防效较优;茎叶除草剂中以处理6对杂草的防效最优。除草剂仲丁灵播前处理A的效果优于播后苗前处理B,且所有土壤处理剂的平均防效(51.9%)低于茎叶处理的(60.0%)。

2.3供试除草剂对裸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

对成熟期燕麦生产性能观测结果表明(表6),不同除草剂对燕麦营养生长及其产量构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与未除草对照和人工除草对照相比,经过除草剂处理的燕麦在株高、穗长、千粒质量等指标上差异并不显著(P>0.05)。各除草剂处理在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及种子产量等指标的值均高于未除草对照。在多种除草剂中,处理6的各项指标值最高,其小穗数、穗粒数显著高于未除草对照,干草产量、种子产量也分别超出对照44.89%和12.51%;其次,为人工除草及处理5,上述3个处理在除株高、穗长和千粒质量以外的几个指标上均与未除草对照间有显著差异(P

CK1具有较高的鲜、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个别除草剂处理优于人工除草,处理6的干草产量比CK1高出1.91%;种子产量高出3.40%;除草剂双氟・唑嘧磺草胺与人工除草之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

表5燕麦田不同除草剂杂草防除效果

Table 5Effect of different herbicides on weeds control in oats

处理代码药后15 d株防效/% 药后30 d 株防效/%鲜重防效/%

119.61±0.05f30.43±1.07de39.51±1.94cd

261.90±2.26b66.32±2.32bc65.31±3.91bc

349.33±2.57c51.74±3.14c50.25±0.84d

411.77±1.66g19.56±0.05f23.41±1.55f

559.02±2.25bc64.35±3.77bc63.03±2.47bc

678.83±3.30a79.56±2.68ab87.23±3.98a

729.42±1.17e26.09±0.91e32.21±1.03ef

843.14±2.69cd50.00±2.15c50.56±3.12cd

937.26±1.58de36.96±1.98d35.58±1.58e

1038.91±0.09d59.37±2.47bc74.05±2.16b

CK180.39±2.03a82.61±1.82a88.65±2.64a

CK2 ---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表6不同除草剂对燕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Table 6Effect of herbicides on yields and component indexes of yield

处理株高/cm穗长/cm小穗数/个穗粒数/个千粒质量/g鲜草产量/kg・hm-2干草产量/kg・hm-2种子产量/kg・hm-2

1106.5a19.8a21.8ab52.5ab27.9a27067.3b 7704.3bc 2616.7b

2105.3a19.1a22.3ab52.7b28.2a29 336.2ab9 334.0ab3 154.5a

3106.2a17.9a21.7ab50.3ab27.2a28 105.3ab8 398.6bc3 106.3a

4109.7a19.0a23.3a51.6ab27.5 a21 289.5c 7 687.9bc2 930.0ab

5112.5a19.5a24.7a50.9ab27.7a28 652.1ab 10 211.6ab3 008.3a

6108.4a20.1a23.6a56.7a27.7a307 62.7a 10 739.0a3 238.3a

7111.1a18.1a22.8ab50.2ab28.8a28 444.7ab 8 937.3abc2 956.7ab

8108.0a19.1a24.8a55.0ab27.6a30 244.3a 8 787.9abc3 116.7a

9110.2a16.3ab24.0a52.5ab28.9a27 178.4ab 9 302.3abc3 043.3a

10108.1a18.1a21.5ab49.7ab27.3a26 379.2bc8 597.2abc2 793.4b

CK1107.1a19.0a24.9a53.3ab28.1a30 466.5a 10 538.1ab 3 131.7a

CK2 100.1b17.2a20.3b48.2ab27.6a22 275.9c 7 406.9c 2 878.3ab

2.4供试除草剂对裸燕麦安全性的影响

试验针对播前、苗前及播后土壤处理剂在燕麦苗期进行了出苗率及苗期株高的调查(表7)。5个土壤处理剂对燕麦苗期株高无显著的影响,燕麦苗期株高为23.79~24.57 cm,虽均低于对照,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土壤处理剂对燕麦苗期的出苗率影响极大,处理5出苗株数与对照接近,甚至超出对照0.3%,其他处理出苗率均显著低于对照(P

表7不同除草剂对燕麦的药害及苗期安全性的影响

Table 7Phytotoxicity of herbicides on oat and effects

on its seedling safety

处理代码相对出苗率/%苗期相对株高/cm药害级别

152.30c85.64a++

291.81ab91.91a-

383.55b86.64a+

498.04a93.46a-

592.89ab84.86a++

6100.36a91.56a-

7---

8--+

9---

10---

CK1---

CK2---

观测燕麦田药害发现,在燕麦苗期,处理4对燕麦有药害,燕麦幼苗表现出叶顶端轻微下垂,叶中间部位变黄干枯,部分叶片出现白斑,少量叶片僵直增厚变脆,浓绿,受害严重者茎秆出现畸形、扭曲,成熟期受害现象有所减缓;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其鲜草产量比未除草对照降低了4.4%,其干草、种子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虽未造成籽粒减产,但成熟期形成瘪粒数较多。处理1对燕麦出苗和株高抑制较大,造成苗期燕麦田长势稀疏,低矮,进一步影响到灌浆期干草及成熟籽粒产量,但燕麦植株未出现明显的药害症状,说明氟乐灵对燕麦种子的生长抑制作用强于对燕麦植株的影响。此外,在燕麦分蘖期观察,茎叶除草剂处理7对燕麦也有药害,表现为田间18%的燕麦幼苗叶片出现白斑,症状到成熟期明显减缓,最终未出现减产现象。处理10可使田间少数燕麦幼苗的叶缘出现皱褶,茎秆出现扭曲,植株生长后期其药害作用减轻。研究发现2,4-D丁酯对裸燕麦田的产量,尤其是种子产量相比对照有明显的减产作用。2,4-D丁酯可使裸燕麦灌浆期植株籽粒出现与正常植株不同的带壳现象,处理小区中有52.02%的裸燕麦植株带壳,对照及喷施其他除草剂小区中有极个别的裸燕麦植株也出现带壳籽粒。

3讨论

(1)除草剂的使用量与杂草的发生情况密切相关,试验地以藜、卷茎蓼、打碗花为主的杂草群落相对稳定,对燕麦田可造成2级危害,极有防除的必要。该类田间草相对于指导相似地区的燕麦田化学除草具有实践意义,生产中还可依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适当调整除草剂的剂量。

(2)为了避免数据分析的不准确性和差异性,试验在进行除草剂药效评价时采用反正弦平方根法进行了数据转换[15,16]。结果表明,不同除草剂对燕麦田杂草防效的影响差异显著(P

(3)田间安全性调查发现,应试的多数除草剂在大田表现较好,而除草剂氟乐灵、乙氧氟草醚、唑草酮和2,4-D丁酯在常规剂量下,不但没有起到较好的防除杂草作用,反而对燕麦引起药害,对出苗、生长有所抑制,最终影响产量,在燕麦田间施用时应引起注意。当然,这些除草剂在其他作物上引起药害也多有报道。如宋忠利等[19]报道,施用高剂量氟乐灵对大豆根生长有抑制作用,可减少根瘤,并使大豆减产30%以上。Vargas等[20]研究表明,燕麦对烯草酮、二氯苯氧基丙酸、吡氟乐草灵等除禾本科除草剂的耐受性很差,田间植株受害率较高。Large等[21,22]报道,燕麦及大麦2~3叶期施用2,4-D丁酯可使其出现生长缓慢,根部扭曲等药害现象。Schroeder,Soltani报道,施用2,4-D丁酯后会对小麦田造成类似的药害[23,24]。虽然药害或减产通常是由施用方法和施用剂量不当造成[25],但试验使用的除草剂均为常规推荐剂量,仍然对燕麦产生药害现象,而袁卉馥、杨书成等均报道,燕麦田施用2,4-D未发现药害现象,并未对燕麦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甚至在山西等地已展开示范性应用[26,27];王林等[29]的研究中发现2,4-D 丁酯的除草效果明显,且至少可使燕麦增产30%,与此次试验结果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与除草剂的品质及施用剂量、施用时期、施用环境、杂草群落类型及作物品种的耐药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4)相关裸燕麦田喷施2,4-D丁酯除草剂导致带壳率增多的现象,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多点调查发现,在裸燕麦生育期间,尤其是拔节期喷施2,4-D丁酯,会使裸燕麦带壳率增加,产量下降。不同品种、不同施药量喷施结果有差异,但不显著。试验中2,4-D丁酯造成燕麦田中的带壳现象也极为明显,究其原因,应该与其化学性质相关,2,4-D丁酯属于苯氧羧酸类激素型除草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作用于植物的内源激素,进一步对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产生影响,影响受精、生长发育等过程。另有研究报道,对大麦和燕麦在早期喷施2,4-D可引起不孕小穗的产生,也有2,4-D丁酯造成小麦麦穗畸形的报道,李等[30]发现2,4-D丁酯可以使野燕麦不孕,可能是由于2,4-D本身影响了雌蕊组织中的某些生理过程,致使受精作用不能正常进行,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种子。而试验中其他处理也发现极个别籽粒带壳的裸燕麦植株,此种情况是个别的基因突变或是环境漂移所致,除草剂2,4-D丁酯挥发性强、飘移性大,药剂雾滴可在空气中飘移到附近小区;另外,分装和喷施器械的“二次污染”,也可使周围小区出现少量带壳现象。总之,2,4-D丁酯作为内吸传导茎叶除草剂可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易进入植物体内,虽然其不易被雨水冲刷,不影响倒茬,价格低廉,加之对燕麦田杂草有一定的防除效果,但其对裸燕麦可以明显导致带壳率增多,故进一步导致裸燕麦田产量的降低,对于燕麦生产,尤其是对燕麦带壳率要求很高的燕麦加工业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其施药时期、使用量及影响评估应进一步讨论研究。

4结论

(1)不同除草剂对燕麦田杂草的防效差异显著(表5)。综合药后15 d、30 d防效来看,苗期茎叶除草剂双氟・唑嘧磺草胺和人工除草在裸燕麦田的防效总体较高,平均在80%以上(P>0.05);其次为播前土壤处理剂仲丁灵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剂精异丙甲草胺,二者与茎叶除草剂2,4-D丁酯、使它隆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处理剂乙氧氟草醚和氟乐灵防效甚至达不到50%。

(2)对各产量构成指标分析可知,施用除草剂对燕麦的株高、穗长、千粒质量等影响较小,对小穗数、穗粒数、鲜、干草产量、种子产量有较显著的影响。

(3)结合除草剂的药效安全性、防除杂草能力和对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几方面考虑,茎叶除草剂双氟・唑嘧磺草胺不仅对杂草有较好的防效,而且对燕麦生产性能的各项指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对产量的增效甚至高于人工除草对照。相对来说,播前土壤处理仲丁灵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精异丙甲草胺在燕麦田都无药害发生,且在杂草防效和燕麦增产性能上也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可见,这几种除草剂在试验剂量下比较适用于燕麦田除草,然而,相关除草剂及其残留能否对燕麦安全性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还需结合对燕麦品质、生理特性、土壤环境及后茬药害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欢,赵桂琴.燕麦抗逆性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7(6):63-68.

[2]柴继宽,赵桂琴,师尚礼.7个燕麦品种在甘肃二阴区的适应性评价[J].草原与草坪,2011,31(2):1-6.

[3]郭平毅.农田化学除草[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33-35.

[4]王桃,徐长林,姜文清,等.高寒草甸区饲用燕麦品种营养价值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3):69-75.

[5]施建军,马玉寿,李青云,等.高寒牧区燕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3(4):39-41.

[6]袁卉馥,牛瑞明,刘俊喜,等.冀西北坝上地区莜麦田间除草剂的筛选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9(11):90-93.

[7]冷廷瑞,杨君,郭来春,等.几种除草剂在燕麦田的应用效果[J].杂草科学,2011,29( 1):70 -71.

[8]郭小刚,刘景辉,李立军.不同耕作方式对杂草控制及燕麦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111-115.

[9]Andrew W M,Culpepper A S,Timothy L G.Oat and rye tolerance to mesosulfuron and tribenuron[J].Weed Technology,2007,214:938-940.

[10]Peter H S,Christy S,Nader S.Tolerance of spring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oats (Avena sativa L.) an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to saflufenacil[J].Crop Protection,2008,12(27):1495-1497.

[11]李小刚.基于GIS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0.

[12]江荣昌,姚秉琦.化学除草技术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1.

[13]李孙荣.杂草及其防治[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95-112,180-203.

[14]黄春艳.大豆除草剂使用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55.

[15]Ullalena bostrm,Hnkan fogelfors.Response of weeds and crop yield to herbicide dose decision-support guidelines[J].Weed Science,2002,50:186-195.

[16]Mulugeta D,Stoltenberg D E.Seed bank characterization and emergence of a weed community in a moldboard plow system[J].Weed Science,1997(45):54-60.

[17]高同军,强胜,宋小玲,等.统计控制在除草剂药效评价中的应用[J].农药,2006,45(9):606-607.

[18]张朝贤,张跃进,倪汉文,等.农田杂草防除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9]宋忠利,张慎举,刘新社,等.除草剂克阔乐对夏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2(6):20-21.

[20]Vargas L,FleckN G.Grass herbicides effects,applied in post-emergence,on grain oats,forage oats and wheat[J].Planta Daninha,1998,161:59-66.

[21]Large E C,Weston D.Ear distortion in barley and other cereals caused by spraying with MCPA and 2,4-D[J].J Agricultual Science,1951,41:338-349.

[22]Lanoie,Nathalie V,Anne J.Covered grains in naked oat:environment and herbicide effects[J].Crop Science,2010,50(5):2021-2029.

[23]Schroeder J,Banks P A.Soft red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response to dicamba and dicamba plus 2,4-D[J].Weed Technology,1989,3:67-71.

[24]Soltani N,Shropshire C,Sikkema P H.Responses of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to autumn applied post-emergence herbicides[J].Crop protection,2006,25:346-349..

[25]李美,赵德友,孙作文,等.常用除草剂对玉米的安全性评价[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4):3-6.

[26]袁卉馥,牛瑞明.75%苯磺隆WG在莜麦田间除草效果[J].农药,2009,48(3):218-220.

[27]杨书成,韩美善,韩启亮,等.莜麦田间杂草调查及除草剂筛选[J].园艺与种苗,2011(2):49-51.

[28]王林,刘景辉,李立军,等.除草剂在农牧交错区保护耕作燕麦田间应用效果的研究[J].作物杂志,2009(4):76-79.

[29]王险峰,关成宏,辛明远.关于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安全性评价方法问题的探讨[J].农药,2004,43(1):5-9.

[30]李,徐廷玉等,2.4-D丁酯诱导野燕麦不孕的研究[J].植物学通报,1985,3(6):24-26.

上一篇:手势识别中手分割算法综述 下一篇:高跟鞋 平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