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小隐静脉曲张合并血管瘤的治疗体会

时间:2022-08-02 06:48:59

1例小隐静脉曲张合并血管瘤的治疗体会

作者单位:122500 辽宁省凌源市中心医院

通讯作者:李志宏

【关键词】 小隐静脉曲张; 血管瘤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7岁,汉族,因“右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30年,右小腿及足底麻木1年”于2010年3月1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右窝及小腿外侧浅静脉逐渐迂曲、扩张、增粗30余年,未治疗。近1年来又逐渐出现右小腿后及足底部麻木感,活动后加重。近日体息后不见明显缓解,遂于医院就诊,彩超示:在下肢静脉内血流缓慢,可见返流信号,返流持续时间1.3 s。在下肢小隐浅静脉区迂曲扩张,最宽处1.0 cm。腰间盘CT示:腰4~5椎间盘膨出。腰4~5双侧黄韧带增厚,对应椎管相对狭窄。查体:一般状况良好,T 36.6 ℃,P 70次/min,R 19次/min,BP 140/90 mm Hg,右窝区及小腿外侧浅静脉迂曲、扩张、增粗,局部成团块状,触痛不明显,无明显色素沉着及浅表溃疡形成。右下肢大隐静脉走行区未见明显浅静脉迂曲,右下肢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及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正常。右小腿后侧及足底区麻木感,痛温觉减退。右下肢肌力未见明显减退,双侧巴宾斯基征(-),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各棘突无压痛及叩痛,无放射痛。入院诊断:右小隐静脉曲张。后双阻滞麻醉下行曲张静脉剥脱术,术中见小隐静脉于皮下曲张,到窝,窝内见一3.0 cm×3.0 cm静脉团,为血管瘤。深部与静脉相通,浅部与曲张之小隐静脉相连。血管瘤压迫胫神经,压迫区胫神经轻度变扁,未见胫神经外膜明显变性。于小隐静脉入静脉约0.5 cm处结扎、切断。完整切除血管瘤及迂曲扩张浅静脉。胫神经压迫解除。术后查体右小腿后及足底麻木感消失。术后抗凝,早期下床功能练习,患者术后两周痊愈出院

2 讨论

病因和病理生理为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及浅静脉内压升高,是引起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缺陷,与遗传因素有关。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后天性因素,使瓣膜承受过度的压力,逐渐松弛,不能紧密关闭,循环血量经常超负荷,亦可造成压力升高,静脉扩张,而形成相对性瓣膜关闭不全,当隐-股或隐-静脉连接处的瓣膜遭到破坏而关闭不全后,就可影响远侧和交通静脉的瓣膜[1]。小隐静脉主要汇集足背外侧和小腿后外侧的浅静脉回流,最后汇入窝部的静脉。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只有当大隐静脉曲张进展到相当时期后,才可能通过其与小隐静脉相通的交通静脉影响小隐静脉,但更多的是由于小隐静脉瓣膜本身的病变,功能不全,导致小隐静脉及其属支浅静脉曲张。目前国内常用的血管瘤分类方法是经血管瘤的外表特征为依据的分类法,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2],但1982年Mulliken[3]提出以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学特性和临床行为的生物学分类法能更好的理解此病例,即将传统分类法中的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血管畸形可发生于毛细血管、静脉、淋巴管、动脉或者是多种管腔。

本例患者术前彩超检查未发现血管瘤的存在,与迂曲的浅静脉相混淆,从而干扰了彩超探查,造成了漏诊。没有给手术方案提供足够有效的信息。术中探查后,发现了血管瘤,同时与迂曲静脉相连接。由于解剖结构的关系,胫神经受到血管瘤体的压迫造成胫神经感觉方面的神经损伤症状。血管瘤存在于-隐静脉之间,长期干扰静脉回流,造成-隐静脉连接处的瓣膜破坏畸形,而形成关闭不全,长期关闭不全(患者病史30余年)使远心的静脉承受的静脉压力越来越高,小隐静脉迂曲、增粗、扩张愈来愈严重,此种病因较为罕见。多与普通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形成的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相混淆,手术多同时高位结扎并将大、小隐静脉一并剥脱。势必扩大了切除范围,影响了正常静脉回流,给深静脉造成较大负担。本患者手术切除血管瘤及曲张之小隐静脉为治疗首选治疗方案。不但减少了创伤面积,同时保留了更多的未病变之浅静脉,有利于更早期的恢复左下肢功能。

参 考 文 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4.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3.

[3] Mulliken JB,Glowacki J.Hemangioma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ndothelial characterislics. Plast Reconstr Surg,1982,69:412-420.

(收稿日期:2011-03-18)

上一篇: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胎盘植入引起产后出血1例分析 下一篇:丁香油水门汀致接触性皮炎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