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时间:2022-08-02 02:48:23

探析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摘 要: 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语言美 节奏美 韵律美

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课程目标具体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和肩负着美育的特殊使命。美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我们有责任通过更高的教养来恢复被教养破坏了的我们的自然(个性)的这种完整性。”这种“更高的教养”就是美育。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美感有普遍性,超越性,在教育上要特别重视美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一、发挥想象,再现文章美景

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象,作品的语言文字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象。“想象是一种心理行为,是在已有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虽具有虚构性和创造性特点,但不是无中生有。想象是感情炽烈时的产物,总是出现在某种情境之中,常将自我融入其中,生出诗的意境美,陶情冶性”。可见,想象可以使审美对象具体、鲜明、生动,使审美活动更丰富、活跃。文学作品通过想象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更增添了作品的韵致美、情境美、诗意美。

二、品味语言,发现文章韵味

文字是文学作品大厦的基石,在世界语林中汉字的形、音和表意功能是出类拔萃的。汉字的笔形来自图画,美如图画,我们在幼儿教育中,就采用“看图识字”的教学法。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使人在视觉上获得美感,一笔一画都寄托书者的情思,犹如人的品格,形成笔画美、结构造型美、运动和谐美,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汉语的音韵也是美。那些独立的音节,经由文学大师们的妙笔组合,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或柔,或高或低,或缓或急,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如同音乐般优美动人。叶圣陶先生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教学时,我们应当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使其对所学文章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

三、创设情境,感悟美

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语”为“我情我语”。创设审美情境是以视、听为核心,在多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为此,教师首先应十分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口到、眼到、心到”,积极感知作品,获得较多的审美认识,尤其是诗歌,朗读是学生感悟美、进入情境的重要途径。

四、指导阅读,鉴赏美

鉴赏美实质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鉴赏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说来,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美的形象的初步感知开始的,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时审美活动不再是对美的对象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反映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产生初步的美感。第二步,这种美感积累多了,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三步,可以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评价一部作品,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学生的思想上已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既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又能识别生活中的假恶丑,为创造美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当然对于从美学角度鉴赏美,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不必强求,以免弄巧成拙。

五、发挥理解,探索美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理性因素融入直觉之中进行形象思维,即教师对课文中的美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让学生融和理性的判断尽情阅读,边感受边辨别,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感受、理解形象美的观念,提高审美能力。这样的审美理解,正如钱钟书所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如杜甫的《石壕吏》不仅反映了封建时代人民的悲惨命运,还曲折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变化过程。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将个人的命运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把个人的悲剧和时代悲剧相结合。引导学生这样理解诗的内容,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在心灵受到震动的同时,正确理解悲剧实质。

总之,在语文教育中贯穿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随着语文教育的深入改革,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升华感情,陶冶情操,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上一篇:记叙文专项阅读训练考点二词句的含义品析及作... 下一篇:有理言严谨 有据文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