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无邪 东西问道的“垦荒者”

时间:2022-08-02 02:16:58

他东西问道

既学传统水墨,又学西方艺术与设计

几经n突、融和、矛盾、互补、选择、[荡、明辩

走出了一条东西融汇之路

以文学为本,以设计为构理

以传统价值观为根,以西方当代为表象

传承立新,开创了崭新而独特的艺术面貌

在香港画坛举足轻重,同时蜚声国际

从文学到绘画,成就一代跨界水墨大师

王无邪先生,香港画坛的著名人物,而其年少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小时候,家里有许多父亲的藏书,一直以来,我饱读诗书,当时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诗人。”而他的名字,也是源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熹翻译说:“思无邪,诚也。”诚,即真诚,不虚伪。这种求真的态度,是王无邪先生今後在艺术路上的坚持与方向。

抱以对文学的向往,王无邪先生早年开始学写散文新诗,投稿当时报章的学生园地版发表,後以英国的浪漫派为师,又转向英美的现代主义。中学毕业後,他即在1955年与友人出版了《诗朵》杂I,1958年成立了“现代文学美术协会”,出版《新思潮》杂I,以“文化再造”为口号,可见其当时对理想的狂热。

“之後,我发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追求文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且,我发觉自己的绘画能力还不错。”在喜欢文学之时,王无邪先生对绘画已有所倾向,自小喜欢想象绘画章回小说上的人物角色,竟还能无师自通,创作出一些新的东西。1956年,他开始自学绘画,K参加了香港美术会年展,正式活跃画坛。

刚接触绘画艺术之时,他主要写实和水彩为主,跟随梁伯誉老师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训练。为跨入古典传统的门槛,他拜师吕寿琨老师,“所幸的是,吕老师设立新艺画苑,我得以机会投入其门下。”在其指导之下,王无邪先生临摹敦煌壁画、山人、吴道子等,继学郭熙、马远、夏、董源、巨然,再根据写生实景,以水墨方法画出。这种以水墨为媒介,进行多方面探索的学习之路,对其深受影响,决定了以水墨成为其最常用的创作媒介,“水墨所表现出来的广度与深度,可以纸上呈现无穷。”

几个月前,王无邪先生的早期作品展“追梦者”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行,展览展出了他於1956年至1962年期间创作的22幅作品,这一系列与梦境相关的风景画,往往带有幻想世界或世外桃源的象徵,也流露出其当时追求文学梦的情怀。

东西问道,愿做中西融汇的“垦荒者”

为探求现代绘画道路,王无邪先生希望从西方艺术中寻求答案。

1961年,他前往美国学习艺术及设计,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其所兼修的设计科目,对其慢慢地养成了一种从理性观点处理视觉问题的习惯,同时对其思考能力大有裨益,“特别是约瑟・甘赞尼(Joseph Canzani)校长亲自讲授色彩概念一科,尤产生了深切的影响。”

1965年,在美学习四年之後,王无邪先生受到西方艺术的熏陶,开启了自己求新寻的新阶段。“在此时期,我虽有用油彩在油布上创作,但更喜欢用水墨和纸,在挥笔洒墨中融入几何及文学元素,以至人造物品形象。”自此,他的探索之路亦步亦行,开始有了雏形。

回港後,他在当时的香港中文大学新成立的校外进修部谋得工作,负责艺术设计课程,这样的经历,令其对设计的感知更为深刻;之後又担任香港博物美术馆助理馆长,策划了每两年一次的当代香港艺术展,即香港艺术双年展的前身。

“我想作深度的探索,不限於形式与技巧,不限於某时某地某一流派,不限於此时此地我可以到达的境地。我希望可以作出多方面的尝试,在东西之间,有太多未经探索的领域,而我或可成为垦荒者。”

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王无邪先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文学为情,设计构理,传统立根,现代求变。与此同时,热爱音乐的他,其作品中还流动着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人们发现:由他所创作出的这种艺术风格的作品,既能寻找北宋范宽的巨碑式山水结构的踪影,又有着包豪斯保罗?克利的几何分割造型之感,以及郭熙的旋动律,从而将中国传统的山水笔墨与西方的平面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融贯中西,独一无二,这标I着:王无邪先生已成功地迈入了艺术生涯的新里程,与此同时,他更建立起了崭新而独特的香港艺术面貌。

中西文化融汇之下,王无邪先生闯出了一片新的领域,他将自己作品的艺术风格总结为一句话:“画西画时,很国画化;画国画时,很西画化。”而其山水情怀和设计理性的双重观念,影响了靳埭强、梁巨廷、毕子融等一代艺术家,开启了香港新水墨运动中设计水墨这条最为重要的分支,成为香港水墨界当之无愧的先驱之一。

万事万物,偏爱画水

水乃万物之源,王无邪先生对此亦有偏爱,在此他有自己的理由。

一般而言,作品是艺术家的具象显情,在过往,王无邪先生的作品中,皆无特定的山、水、景,而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之神思篇所言,“登山则情满於山,观海则意溢於海”。“我写山是以耸向天际的巍峨之姿,来表达内心寻求超越的渴望。不过,我对水更有偏爱。”

一方面,山有定形,得水而活。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有深重的无根感,而无根感常是我的艺术作品的内涵,我的山水是幻梦中呈示的形与影,有时受割裂,支离破碎,藏於暗淡光中。”而迁居香港之後,常见辽阔的海面,更希望将水能海纳百川的一面描绘出来。为此,水的无定与浩瀚,正成为了王无邪先生抒发内心感受的载体。

近年,他最有代表性的两幅作品,为“水长流”系列。此系列作品,由水流形态所构成的交叉对角线,将山石分割成不同的几何平面,展现出一种抽象与写实之间的空灵美感,以及左右纵横的磅R之势。

2016年3月,“水墨跨界:王无邪绘画历程回顾展”在香港理工大学展出,其展出王无邪先生32幅画作。此次展览集结了他倾心绘画半世纪以来的心血之作,既有早年作品《残碑》《路遥》(1965),更有最新力作《上善若水》《秋山六连屏》(2015)等,展出了他在中西文化结合的绘画造诣,意境高远。当天的开幕式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国际及香港艺术界数百名家共同出席。

另外,多年来,王无邪先生不断出版著作,著有《平面设计原理》、《立体设计原理》、《Principles of Color Design》,这些书籍,大多是以立体思维,从一个城市的角度来处理形象、立体、平面的变化,是设计师、建筑师热衷的读物,因而出版之後,迅速成为畅销书籍,一度被翻译成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印尼文等多国文字,风靡中外。

今天,年过八旬的王无邪先生,仍坚持几乎每天都去画室,“只要有精力,我会在艺术方面不断地追求、探索、深入、求新求变。”艺海无涯,学无止境,如王无邪先生这样的艺术家,“问道於东,问道於西,问道於古,问道於今”,用半世纪时间踏出一条新路,不愧为东西问道的“垦荒者”、香港水墨先驱,更是香港艺术界的未来。

上一篇:论南宋时期工笔花鸟画的神韵描绘与传达 下一篇: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