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筑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时间:2022-08-02 12:40:09

谈建筑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类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和范围日趋扩展,随之也出现了形形的问题,如建筑工程随意转包、使用不合格建材、偷工减料,不仅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而且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本文论述了建筑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关键词: 建筑施工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类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和范围日趋扩展,随之也出现了形形的问题,如建筑工程随意转包、使用不合格建材、偷工减料等问题都是现实社会中经常所遭遇的。而这些建筑施工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而且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据资料介绍,自2007年至今,全国共有37座桥梁或在建桥梁发生垮塌事故,致使182人丧生,177人受伤,这一例例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规范建筑市场迫在眉睫。本文论述了存在于建筑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一、项目层层分包引发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工程项目都是低价中标,私人企业挂靠有资质企业的资质承接工程,再层层转包给乡镇工程队或包工头。由于利益被层层剥削,使得工程投入的成本降低,为了省钱,包工头选用质量低劣的工程原材料,聘请刚扔下锄头就上工地未经过安全技术培训的农民工,使得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工程质量状况堪忧。同时,对于安全防护设施,则能免的就免,能省的就省,。使得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示,2011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成为中国经济第一支柱产业。而建筑业农民工,已占中国农民工总量的1/5,占中国人口的3%。在工伤事故中,其中,超过一半事故是因防护措施缺失和频繁赶工而导致事故,高空坠落又是最主要职业灾难,占到58.9%。报告还表示,95.9%的工人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仅4.1%取得过职业资格证。职业培训的缺失导致建筑工人无法做到按章操纵、安全施工。高达89.1%的工人既无劳动合同、又无工伤保险。

二、使用不合格建材的问题

许多建筑事故的发生原因往往都是由于其具体建筑施工工程中运用了不合格的建材,也就是说为了减少建筑施工问题的发生,我们必须从建材的材料选取过程中进行控制。为了防止不合格建材流入建筑工地,严格执行“先检后用”制度。主要建筑材料必须按照技术标准要求,进场后逐批检验合格方能使用。

严禁使用不合格砂石。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当采购经过淡化处理并检验合格的砂,并对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实行动态监控。施工单位应当对进入建筑工地的预拌混凝土氯离子含量进行现场检测,并在预拌混凝土试块送检时增加氯离子含量的检测指标。

严禁使用不合格钢材。施工单位必须严把钢材进场关,禁止使用瘦身钢筋、地条钢等不合格钢材。建立钢材进场交验台账,对每批进场钢材检测记录重量、直径和铭牌。监理单位必须做好旁站监理,并严格执行见证取样送检制度,对样品真实性负全责。

解决办法:

1、规范建材检测市场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实验室、社会检测机构,市、区政府检测机构,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对出具的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并执行不合格建材检测报告制度。

2、加大监督抽检力度

市、区建设主管部门及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机构要采取交叉检查、飞行检查等方式,对主要建材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每个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用砂的随机抽检次数每周不少于1次,同时加大对建筑工地其他主要建筑材料的抽检频率。

3、严厉惩处违法行为

对使用不合格砂石等材料的混凝土场站,一经查实,立即责令停业整顿3个月以上,一年内再次违反规定的,吊销资质证书。

对使用瘦身钢筋等不合格建筑材料的工地,立即责令停工整改,对责任单位停标3个月,对责任人停止执业3个月,一年内再次违反规定的,清出市场。

对弄虚作假、出具虚假报告的检测机构及其责任人,停业整顿3个月,一年内再次违反规定的,吊销资质证书和资格证书。

4、建立黑名单制度

对违法提供不合格钢筋、砂、水泥、外加剂等建材的供应商,列入黑名单,其产品不准进入建筑工地和混凝土搅拌站使用。对使用不合格建材的建设、施工、监理等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列入黑名单,记入诚信档案。

5、严格监管责任追究

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委托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严格纪律,规范执法。对、、、收受贿赂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6、建立长效和联动机制

构建预拌混凝土信息化监管平台,完善制度设计,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从源头开始对建筑材料实行层层把关,加强建材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联合执法,对建材生产、流通环节的违法行为,移送有关部门查处。

三、偷工减料的问题

近年来,建筑施工中的偷工减料导致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偷工减料这一行为为牟利者带去的其实只是一时之利于,当实际事故发生之后,建筑施工环节的偷工减料问题也会随之曝光,而相关负责人便不可避免地承受惨重的代价。各地发生的倒塌事故教训惨痛,给国家和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损失。

2009年,位于上海闵行区淀浦河南岸的“莲花河畔景苑”的一幢十三层在建居民楼整体向河道一侧倾倒,造成现场一名工人死亡。已从事土木工程研究53年的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吕志涛教授认为,楼房倒塌的原因可能是施工方偷工减料。

一颗螺丝钉、一个零部件的偷工减料,往往可能是诱发工程质量安全的源头所在。针对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难以管理的“隐蔽工程”和“隐蔽环节”,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1、工程监理单位严格把好隐蔽工程的签字验收关,发现质量隐患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公司专职质检员核定等级并签字,并填写好验收表单递交监理。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2、建设监督部门通过派驻监管人员或进行重点抽查、巡查的方式,规范工程项目各方施工行为和工程建设管理秩序,加大对隐蔽工程施工中的偷工、减料、不按规范施工等行为的重点整治力度,对漠视隐蔽工程质量的施工队伍坚决清退。

四、结论

为了从严格意义上杜绝“胡子工程”、“豆腐渣工程”、“腐败工程”,我们必须规范目前建筑市场秩序,大力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从而从实际建筑施工环节提高各参建单位的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吴殿明 《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 2011年第04期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的探索过... 下一篇:市政桥梁施工裂缝成因和施工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