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头”活水 酿胸中“清泉”

时间:2022-08-01 10:51:0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它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突破教材的局限,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成为师生心目中一泓明净的“清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重新整合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无疑是这泓“清泉”的一股“源头活水”。

一、利用网络,借助媒体――创生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如学了《月亮上的足迹》一文,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月球的奥秘》的综合性学习,如果仅以课本资料作为活动材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好在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网址,于是就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上网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开展知识竞赛,最后再动笔,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也可以写出较好的想象作文。

新《课程标准》突出口语交际能力。在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时,我常常借鉴电视节目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的形式。在“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口语交际课中,我要求学生学习“实话实说”,大胆地叙说自己对同学、老师、学校的看法。由于形式新颖,学生都能踊跃参加,课堂效果良好。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推动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文章的意境美。如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观看了《城南旧事》;为了上好《吆喝》一课,听了相声《卖布头》,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网络和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不失为一项有益、有效的探索。

二、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汲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什么是活书?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所以平时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自然探索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汲取丰富多彩的语文资源,以沉淀丰厚的学习内涵。

在学习课文《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后,同学们感动于作者细致的观察、饱满的热情、细腻的笔触,于是我们在班级中开展了“探索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投入,利用课间、放学时间、周末、假日,选择自然景物较集中的环境,如校园、小区、公园、生态农庄、万亩畈等,细细探寻大自然美的踪迹。自然以它的奇特、绚烂、神秘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一个个探索小组自由组合而成,有搜集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秀诗文的,有用手机、相机拍摄美景的,有把这些素材整理加工成幻灯片的。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一个很有规模的展览会办成了,一幅幅图片展现了各地的风韵,一张张以自然为主题的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墙上,大家写的观察日记《自然之美》已装订成册,这些都是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智慧结晶。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水是无字之文章。学生通过这次“走进自然”的活动,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对自然和环境更加关注。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同样的景致可以使我们有不同的心境。心情愉悦的人,秋天给他的感受是丰收和喜悦;而悲观失望的人,秋天给他的感受是萧瑟和伤感。景因情而变,情应景而生。每首动听的乐曲,每篇隽永的诗文都表达着作者独特的心情。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这一次次稚嫩的探索活动中逐渐形成。

三、走向社会,关注家庭――挖掘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刘国正先生也说过:“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融,难分难解。”其实,生活中、社会中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所缺少的是发现“资源”的眼睛。倡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这种做法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往往感到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如:为了上好《漫游语文世界》一课,让学生走上街头,学来活生生的街头语言,并把它们再现于舞台,批评指正人们不规范的言行;收集大量的生活用语,也能对它们加以品评;并且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为学校设计绿化广告语、宣传广告语。有学生为学校小水池设计的广告语是:“为了映出你美丽的倩影,请你爱护她的身影。”草坪的广告语是:“蓝天、绿草、爱心,相映生辉。”到了春节,我组织学生撰写对联。当同学们看到自家门上的对联,那高兴劲、自豪感就甭提了。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学了课文《风筝》《羚羊木雕》《散步》后,为了让学生写好以“家”为题材的作文,我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往,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后所做的事,询问他们白天工作的情况,了解父母的烦恼,回忆父母关心照顾自己的几件事,访谈父母的成长经历等。接着让学生把这次活动通过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果,平时不在意的小事被回忆起来了,原来不敏感的心弦被拨动了,真情被唤醒了,学生写出了情真意切的文章和给爸爸妈妈的一封长信,有的同学还把家里收藏的照片整理成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相册,每一张照片下都写上充满诗意的话语,并为册子配上了前言、后记。我让学生看后在课堂上宣讲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父母和孩子间沟通的桥梁架设起来了,亲情被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写作感悟力也更强了。

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在用语文的基础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得到了升华。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一“源头活水”,才能最终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校本课程体系,语文也才能最终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参考资料:

1.刘旭东主编《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一篇:语文教师,您应该讲什么? 下一篇: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探讨